央视《经济半小时》:华工科技——创新技术巧淘金9月17日晚,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以“创新技术巧淘金”为题,系统报道了华工科技的创新发展历程。报道称: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并且指出创新是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动力,如今我国外贸的重点已经从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走向国外,变成了如何让高新技术产品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走出国门。 记者在华工科技厂房看到,一台激光切割机正在钢板上切割出各种复杂的图形,这么快的速度、精度是传统加工方法难以做到的。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这样解释道,“这是光制造,它这里面因为把图案已经输(入)进去了,你输(入)什么图案,它切出来就是什么东西,速度大概有25米左右,激光功率大概有3000瓦。” 还有一种被叫做等离子切割机的设备,正把厚钢板轻松切出各种高精度的零件,加工出各种坡度,目前被大量运用在造船业和军工企业,在出口中也质量过硬。“加工后的零件,端面光滑,不用修复,可直接应用;传统的做法是火焰切割,切割完以后表面粗糙需要打磨,生产过程复杂,耗费的时间比较长。” 马新强还专门向记者介绍了专为高端汽车车型焊接的高精度激光焊接机,这也是出口的重要产品之一,马新强介绍说,“以前是点焊,需要加密封条,怕漏水,现在采用激光焊,密封性非常好,另外强度要高得多。” 在华工科技,记者还看到了出口全球为各种高端手机、高端设备进行激光打码的激光打标机,马新强说,“这个技术没有突破的时候,国外卖进来是50万一套,现在我们完全自主生产以后,现在每台售价10万左右。” 马新强告诉记者,1999年,当时我国对激光切割机的需求量在1000台以上,年市场规模高达30亿元,但是这一市场却长期为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外企业所垄断,我们的企业需要这种激光切割设备时,完全依赖进口。当时国内研究激光技术的重点院校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也想打破国外垄断,将激光技术产业化,但难题在于如何把实验室里的激光技术应用到企业,然后批量走向市场。马新强告诉记者:“我们也做过统计,实验室技术包括你做出的样机,真正做完并把它推向市场、批量化应用的工作量,三分之一还不到,后面大量的还在于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的研发和工程化的研究。” 2000年,澳大利亚全球第三大激光装备企业遭遇严重财务问题,企业几乎陷入到瘫痪的状态,这对马新强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公司以500万澳元(3000万人民币)低价收购排名全球第三的企业,并在3-4年的时间消化吸收激光装备生产技术,随后开始向国际市场推出自己的产品,但是,没想到,在出口初期,国际市场对来自中国产品的质疑也扑面而来,令马新强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国际客户认为中国不可能制造这种高端的激光切割机,做做皮鞋、衬衣还可以。” 尽管收购了全球第三大激光装备企业,但是面对国际市场的不信任,企业的出口再次陷入了瓶颈期。一个棘手的麻烦重新摆在了桌面上,最后马新强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把武汉生产的激光切割机的各个部件,运到澳大利亚进行组装,然后再向全球进行销售。尽管增加了成本,但是却打开了出口的大门,马新强说,“过了有一两年时间,客户慢慢了解到中国制造也值得可信,所以现在我们直接从武汉发往世界各地。” 这个迂回战术成了打开出口大门的敲门砖,就在激光切割机在国际市场初战告捷后,更新的激光装备随后被研发出来。“船用发动机的曲轴在使用过程中,使用年限长了以后,这个地方就会磨损,磨损以后会影响它的使用效率,但是如果报废,这个曲轴也是要大几十万的,通过激光熔覆的方式,增量制造的方式,在这上面熔上冶金粉末,熔上以后把它的直径复原,然后再一打磨,就又可以重新利用了,所以我们把这种工艺技术叫激光再制造。”激光再制造只需要花费三五万元,但是却可以让价值七八十万元的曲轴变废为宝,并且性能超过以往,而在这里,记者还看到这个价值百万的矿山专用大型齿轮,马新强介绍说“最多一两万元钱,可以省100多万”。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作为生产各种激光装备的高科技企业,今年上半年华工科技实现了8000多万元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了8.6%,“我认为不简单是一个市场的问题,它是提升我们国家整个制造水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针对全球市场的需求,研发产品,也是外贸企业的生存之道,更是发展之道。今年上半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78.9亿元,增长20.2%,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值就占到了全省进出口值的28.5%。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