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haq[Uv7
&AJ bx
隨著電視薄型化的需求,LED光源與導光板佈點的設計已經是目前的主流技術,與傳統CCFL的設計,LED出光處的修補及出光的品味問題,是目前最重要的兩個課題。 +H3~Infr4f
}eVDe(7_
前言 Acw`ytV
"?zWCH
傳統直下背光源的電視的因為體積大,成本高在三星LED推出後已經不再具有優勢,所有廠商皆朝LED光源側向式出光為主。與傳統側向式螢幕的設計除了燈源改成LED以外,LED的數量也大幅下降,從雙邊改成單邊,LED數量也隨的LED的亮度改善而逐漸減少。LED間的距離也越來越大,衍生出新的問題;長距離的光行徑路線增加了設計的困難,LED的間距也使LED間的亮暗修補越加困難,更亮的光源使佈點的缺失被放大,所以一個良好的佈點軟體必須涵蓋以下三點: VF2,(f-*
.9vS4C
大尺寸的編修能力 ,<L4tp+y0
LED出光處及特殊材切角的明暗修補 "v:k5a(
分散良好無品味問題的網點輸出 U*a#{C7"
\]<R`YMV
大尺寸的編修能力 bpBn3f`?*
F[}#7}xjA
傳統佈點軟體是以CAD方式處理, 在編修大型液晶電視的導光板時,已經感受到電腦硬體不足的壓力,縱使可以在CAD下編輯,亦無法掌握整體網點分佈。看光學結果來回修改是普遍現象,CAD雖然可以隨意變動網點的大小或間距,然而每一次的變動後,無法有效記錄,所以來回修稿後變動的全貌已經不可考,直覺式的修稿與特殊的佈點方式加上擴散膜的幫忙,來完成一個作品,這個過程充滿了不確性與運氣。漸漸的軟體的設計改成密度的原則來設計,以主設計線加副設計線的回歸最佳化,是工廠常用的手法,這種方法困難度高,彈性小無法被正規畫。於是主流慢慢朝向網格畫設計。網格化設計是採用矩陣式網格,給予每一個網格點密度值,由軟體自動算出兩度空間的密度值,再由這個密度值產稱網點,這樣使用這可以在類似灰階的圖片上了解設計的全貌。這個方法應該是目前的主流。 90}vFoy
9$$ Ijf
LED出光處及特殊材切角的明暗修補 4JK6<Pk
ZFtR#r(~41
由於成本的考量,LED性能的增強及設計的簡化,LED與LED的間距越來越大,LED的直射性造成入光側明暗帶,解決方式很多,通常以機構的方式加溝槽,如透鏡來改善, 有些設計會增加LED與導光板的距離來減少這個問體, 然而加大LED與導光板的距離也意味著,體積的增加與出光效率的下降。所以良好的佈點應該要能改善這個問題。 傳統佈點是以塊狀為基礎來佈點,所以切割小的區塊就有可能反映LED出光處的密度變化來座修補,然而此種區塊式的佈點雖然看似良好,但在強的LED出光處放大後,區塊與區塊間的不連續就無所遁形了。這種方式雖然看起來是以密度來佈點,卻不是連續的密度分佈,比較接近是馬賽克的處理。早期CCFL光源再貼上兩層擴散膜,可以達到客戶要求。現在要達到這個要求已經越來越難了。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新的佈點方式不斷推出,然而大部分的方式無法解決基本的三個問題,密度是否連續,分佈是否均勻,是否規則排列造成品味問題。光學工程師不斷的改變佈點方式,甚至進入CAD中直接移動點的位置,或局部打亂點的分佈,在時間與金錢的交織下,完成一件又一件的產品設計。對下一次的修稿,戒慎恐懼。新一代的佈點是採用設計及輸出分離模式,也就是類似圖形輸出的方法,在設計上可以採用類似圖形編輯的模式,以網格來達到大範圍的密度平滑及光學均勻度,最後在LED處採用密度漸層方式做運算達到整體密度變化均勻,局部變化劇烈且連續的目的,由於採用物件化編輯,所以對每一次的編修只要把物件叫出來修改或增刪即可,工程人員可以掌握每一個細節,對接下來的修改,只要比對亮度,較低階的網格設計是採用更細的網格來處理,這個方式違背了同是要大面積平坦己小面積密度的劇烈變化,學理上有一定的問題。有關修稿可以比對CCD及密度圖就可以找到方向。輸出方面的關鍵就是能夠將全圖精確輸出,這樣就能事半功倍。市面上能輸出全圖的佈點有些是採用預先處理方式,如每一個密度直給一個固定的佈法,再以拼接方式結合,雖然號稱全圖實際上仍為區塊佈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