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最早出现在1999年,当时,它被认为是平板显示领域的后起之秀、LCD的终结者,一定会成为各种应用的主角。但那时候评论人士就曾发出警告:OLED技术要到2002或2003年才能提升到可推出10英吋产品的水准。 u05O[>w
59u7q(
但是随着时光飞逝到2008年,市场上却只有一款大于10英寸的OLED产品问世,且出货量相对很小,而且据说制造商是生产一台亏损一台。此外,OLED尚局限在若干小屏幕应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现在,索尼已经开始用一款11英寸的OLED电视进行试水,接下来,市场又会有怎样的演绎? (?(ahtT4T
B}.ia_&DLR
就OLED未能实现预期目标这点,行业内有两个最常提及的理由:其一,LCD一直在发展,其对更低成本更高性能的追求一直没有止步,但是无源OLED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其二,有源矩阵(AM)OLED在AM电路、显示材料和构造,以及电路和显示交互等方面遭遇挑战。鉴于AM LCD的进展,清除AM OLED发展障碍并实现合理制造良率所需的投入似乎无法获得预期回报。 [gDvAtTZ5
WJWhx4Hk
据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副总裁Barry Young介绍:“在2004、2005年‘寒流’来临之前市场上大约有15家左右的无源OLED厂商,但是退市潮过后,市场上仅存活了寥寥无几的几家。幸存的公司包括:铼宝科技(RiTDisplay)、TDK、先锋(Pioneer)、悠景科技(Univision)和Samsung SDI等。直到2007年秋天,Samsung SDI才第一次将AM OLED大批量投产,现在,其每月可出货几十万片2英寸大小的产品。台湾奇晶光电(CMEL,几万片)和索尼(几千片)这两家在2007年也开始小批量投产。 ( ;q$cKy
zi'?FM[f)
OLED产品发展轨迹 = 8n*%NC
AP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