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在光学诱导手性纳米结构构筑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相继刊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丁涛课题组利用偏振光场诱导手性纳米超结构生长的研究成果。武汉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20级博士生卢晓林为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 手性纳米结构的构筑对于二维材料谷极化度的调控、生命手性起源的理解,以及手性催化和手性药物的筛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传统化学或物理手段构造的手性纳米结构存在均一性和有序性较差,加工条件苛刻复杂,制备成本较高等问题。而且这些手段普适性较差,通常只适用于某一类材料体系。 丁涛课题组在手性结构构筑和手性分子传感方面做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例如通过光学热泳力辅助光化学生长得到了具有光学活性的枝化银纳米线(ACS Nano 2021, 15, 16404);利用光热效应辅助金纳米颗粒的不对称熔合形成金纳米颗粒的手性聚集体 (Laser Photon. Rev. 2022, 16, 2100526)。虽然这些方法能够简单便捷地形成手性纳米结构,但是得到对映体的选择性和可调控性均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