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实现二维原子晶体硒化铟高性能光电探测器
二维层状原子晶体材料的物理性能(如带隙等)随厚度减小而变化,在光子和光电子器件的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光电探测器作为重要的光电应用单元器件,引发学界广泛关注,近年来基于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光电晶体管成为最主要的关注对象之一。除半金属的石墨烯之外,半导体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如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II-VI族、Ⅲ-VI族层状半导体等)是光电探测器沟道材料的优良候选者。然而,由于在大栅极电压下存在较大的暗电流,光开关比和光响应率小是基于这些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光电探测器存在的问题。硒化铟(InSe)作为一种典型的二维层状Ⅲ-VI族半导体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载流子迁移率~104 cm2 V-1s-1)和适中且可调的直接带隙,光谱响应覆盖了从近红外到紫外的范围,在光电器件中表现出潜力。因此,如何优化器件结构并充分发挥其在光电探测器领域的作用,成为科研人员重点关注的关键问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纳米物理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高鸿钧带领的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新型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制备、物性调控及原型器件构筑等,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例如,他们实现黑磷的电子掺杂,并构筑出黑磷栅控二极管、逻辑反相器、双向整流器等一系列平面器件(Nano Lett. 16, 6870 (2016)),进一步利用交联PMMA作为顶栅、SiO2作为背栅,通过双栅调控实现黑磷的单极性(N型或P型)场效应晶体管(2D Mater. 4, 025056 (2017))。 近期,该团队博士生吴良妹(已毕业)和副研究员鲍丽宏等针对InSe和传统栅介质(如SiO2、Al2O3、HfO2等)的界面特性不兼容所诱导的额外载流子散射过程,从而造成InSe的场效应晶体管的迁移率、开关比严重下降的关键科学问题,利用二维原子晶体异质结堆叠技术,将InSe作为沟道材料、六方氮化硼(h-BN)作为背栅、石墨 (graphite)作为栅电极,构筑了InSe/h-BN/graphite异质结。研究人员对该异质结进行高分辨扫描透射显微镜表征,发现InSe与h-BN之间具有原子级锐利的界面特性(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周武合作)。该原子级锐利的界面特性降低了载流子在沟道与栅介质界面处的散射,使以该异质结作为核心单元构筑的场效应晶体管表现出高达1146 cm2/Vs的电子迁移率、~1010的电流开关比。进一步利用该异质结构筑的逻辑反相电路的电压增益高达93.4。研究人员利用二维原子晶体材料良好的力学柔韧性,将该异质结放置于柔性衬底,在柔性衬底施加高达~2 %的应变时,相应的场效应晶体管的器件性能并未发生明显退化,这显示出该异质结在柔性电子学领域的潜在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以InSe/h-BN/graphiete heterostructures for high-performance 2D electronics and flexible electronics为题,发表在Nano Res. 13, 1127-1132 (2020)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