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石墨泡沫革新电极材料
为制造高效的能量存储设备,3D打印正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领域。近日,西北工业大学团队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增材制造实验室合作的一项新成果,着实让业界“眼前一亮”。 联合团队利用数字光处理和化学气相沉积两种现代工业技术,研制的一种独特的3D中空石墨泡沫(HGF),具有周期性多孔结构和良好力学性能,成功实现了电极高机械强度和超高活性材料负载量。相关论文已发表于《探索》。 “该成果不仅为制备优秀机械强度和电化学性能的电极材料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也为先进能源存储设备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一条新路径。”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黄维对《中国科学报》说。 3D打印电极广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寻找一种可循环再生的绿色能源成为当下热点。由于3D打印技术可以快速成型且成本相对低廉,其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应用广受关注。 3D打印技术包括熔融沉积建模、喷墨打印、选择激光熔融和立体光刻等。过去几年,使用3D打印技术创建电化学能量转换和存储的电极/设备的相关研究大量涌现,科学家在该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与技术缺陷。 自2018年起,西北工业大学团队便致力于开发具有更高精度和独特结构设计的新型3D 打印电极。 “自团队成立以来,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高性能电极的定制化和产业化,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选择不同的打印技术、结构设计和打印材料,实现电极材料多样化的定制。”论文通讯作者、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教授官操对《中国科学报》介绍说。 由于3D打印电极可以提供更高的活性材料负载量,从而实现了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近年来,该技术在金属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存储领域的应用研究逐渐火热起来。 多年来,作为导电介质中输入或导出电流的组件,科学家不断调整组成电极,以期获得更好的电池性能。目前,常用的电极材料包括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碳化物、金属硫化物、碳基材料、导电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