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公布2020年10大科学发现
在2020年即将结束之际,《自然》(Nature)杂志盘点了今年发表的科学新闻和研究观点,从中选出了十项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既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压力如何导致白发、HIV治疗等医学方面的研究,也有银河系快速射电暴等天文学发现,甚至有一项研究在古代陵墓中发现了乱 伦的证据。 这十大科学发现涉及14篇研究论文,其中12篇发表于《自然》杂志,另两篇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 1.打破物质-反物质的镜像对称性 ![]() 在T2K实验中,位于日本神冈天文台的地下探测器探测到穿过地球295公里的中微子(或反中微子) 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组织的研究发表于4月15日的《自然》杂志,报告了轻子破坏粒子-反粒子镜像对称(也称为CP对称)的可能发现。轻子的CP破缺难以观测,却可以利用中微子进行搜索。中微子有三种“味”,由它们所关联的带电轻子(电子、μ子或τ子)决定,并且可以在运动过程中从一种味转变为另一种味。如果CP对称守恒,μ中微子到电中微子转换的振荡概率将与反μ中微子到反电中微子转换的振荡概率相同。在T2K实验中,位于日本神冈天文台的地下探测器探测到穿过地球295公里的中微子(或反中微子)。实验测量了μ中微子到电中微子转换的振荡概率,结果在95%的置信水平上排除了CP守恒,这可能是宇宙中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起源的最早标志。 原始论文:Nature 580, 339-344(2020)。 2.南极上空臭氧层的修复使高速气流停止漂移 ![]() 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了春季大气臭氧层空洞,这揭示了人类制造的臭氧消耗物质(ODSs)对大气层的威胁。位于海拔10到20公里处的南极臭氧层空洞也影响了南半球大气环流,进而影响地表的气候。最明显的一个趋势是,夏季的高速气流开始向极地移动。高速气流是行星尺度的大气环流现象,地球上有数条环绕的高速气流带。1987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随后的修正案禁止了臭氧消耗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因此,大气中臭氧消耗物质浓度正在下降,臭氧层已经出现初步的恢复迹象。Banerjee等人的研究指出,自臭氧层开始恢复以来,空洞相关的环流效应已经停止。以前曾有人注意到这种环流效应停止的趋势,但Banerjee等人首次正式将其归因于《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影响。 原始论文:Nature 579, 544-548(2020)。 3.史前爱尔兰贵族墓葬遗址发现乱 伦证据 ![]() 纽格莱奇墓(Newgrange)是爱尔兰最著名的石隧墓,也是该国最著名的史前墓地之一,由复杂的工程技术建造而成 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的Cassidy等人研究了农耕社会的社会结构,重点研究了被埋葬在石隧墓(欧洲的一种通道式巨石墓葬建筑)中的古代贵族。纽格莱奇墓(Newgrange)是爱尔兰最著名的石隧墓,也是该国最著名的史前墓地之一,由复杂的工程技术建造而成,墓室在一条很长的石砌通道的尽头。在陵墓入口上方有一个像窗一样的开口,在一年中白天最短的那天(冬至),这个开口可以让阳光照进墓室。研究人员对墓中发现的古代人类遗骸进行了DNA分析,揭示了一场罕见且出人意料的乱 伦事件。大约5000年前埋葬在纽格兰奇墓室的一名男子是一桩乱 伦婚姻的后代:他的父母要么是兄弟姐妹,要么是父母与子女。这一发现让研究小组推测,与这座宏伟陵墓有关的贵族们可能是通过乱 伦来维持其血统。 原始论文:Nature 582, 384–388 (2020)。 4.卫星图像绘制地球树木地图 ![]() Brandt等人的论文报道了他们对覆盖西非西撒哈拉和萨赫勒地区超过130多万平方公里的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分析结果,他们绘制了大约18亿棵树木的位置和大小。在此之前,科学家还从未在如此大的区域内绘制出如此精细的树木地图。商业卫星已经开始收集数据,能够捕捉到大小在1平方米或以下的地面物体。陆地遥感领域因此即将迎来根本性的飞跃:从侧重于综合景观尺度的测量,到有可能在大范围或全球尺度上绘制每棵树的位置和树冠大小。这一进展无疑也将根本性地改变我们思考、监测、模拟和管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方式。 原始论文:Nature 587, 78–82 (2020)。 5.杀死潜伏的HIV病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