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实现15万亿个热原子的量子纠缠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物理学家创造了一项新的记录,他们将15万亿个原子组成的“热云”通过量子纠缠的方式关联起来。该发现或许将成为一项重大突破,帮助科学家制造更精确的传感器,用于探测引力波或可能遍布宇宙的神秘暗物质。 量子纠缠效应使微观粒子彼此间建立很好的关联性,是量子技术的核心,有望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传感等领域取得突破。 量子纠缠是一种纯粹发生在量子系统中的现象,被爱因斯坦描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具体而言,量子纠缠是指两个或多个粒子关联在一起的过程,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在一个粒子上进行的任何动作都会立即影响到其他粒子。量子纠缠是许多新兴技术的核心,比如量子计算和密码学,并有望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传感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量子纠缠态以其脆弱性而闻名;粒子之间的量子关联很容易被最轻微的内部振动,或来自外部世界的干扰打破。出于这个原因,科学家们在实验中要保持尽可能低的温度,避免量子系统受到影响;温度越低,原子相互撞击并破坏其一致性的可能性就越小。在新的研究中,西班牙巴塞罗那光子科学研究所(ICFO)的研究人员采用了相反的方法,他们将原子加热到450开尔文,比典型量子实验的温度高数百万倍,以观察纠缠态是否能在高温混乱的环境中持续存在。 “量子纠缠是最引人注目的量子技术之一,但其脆弱性是出了名的,”该研究第一作者、在ICFO进行访问的科学家孔嘉说,“大多数与纠缠有关的量子技术必须在低温环境中实现,比如冷原子系统。这限制了纠缠态的应用。纠缠态是否能在高温而混乱的条件下存在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炽热且无序 ![]() 纠缠原子的示意图。原子云由相互纠缠的成对原子组成,黄蓝线表示一对原子间的纠缠 研究人员将一个装满汽化铷和惰性氮气的小玻璃管加热到177摄氏度,恰好是烤饼干的最佳温度。在这一温度下,热的铷原子云团处于混沌状态,每秒会发生数千次原子碰撞。这些原子就像台球一样相互反弹,传递能量和自旋。但与台球不同的是,这种自旋并不代表原子的物理运动。 在量子力学中,自旋是粒子的基本属性,就像质量或电荷一样,赋予粒子内在的角动量。在许多方面,粒子的自旋使其类似于旋转的行星,既具有角动量,又产生一个弱磁场,称为磁矩。但在量子力学的古怪世界里,这样的类比并不成立;在量子的世界观中,质子或电子等粒子并不能看作正在旋转的具有一定大小和形状的固体。当科学家试图测量一个粒子的自旋时,他们只能得到两种答案之一:向上或向下。在量子力学中不存在中间状态。 幸运的是,粒子自旋产生的微小磁场允许科学家用多种独特的方法测量自旋。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偏振光,即在一个方向上振荡的电磁波。研究人员向铷原子管发射了偏振激光束。由于原子的自旋就像微小的磁铁,使偏振光在穿过气体并与磁场相互作用时发生旋转。这种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原子和气体之间的大规模纠缠。当研究人员测量从玻璃管另一端出来的光子偏振的变化量时,他们就可以确定气体原子总的自旋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