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考虑发量子通信卫星连接欧美,但先用国际空间站练手
中国在4年前发射“墨子号”卫星,试验了远距离量子通信的一些关键技术。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则考虑退一步,先利用国际空间站上的激光器练手。 据科技媒体《连线》(WIRED)报道,[size=; font-size: inherit,inherit]今年年初,包括MIT林肯实验室光通信技术小组负责人斯科特•汉密尔顿(Scott Hamilton)、NASA量子科学与技术小组负责人纳泽尔•巴格特(Nasser Barghouty)在内的量子物理学家们齐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商NASA量子通信的未来。 ![]() 资料图 主要议题之一是,是先在空间站上演示,还是直接上量子通信卫星。 要知道,国际空间站在较低的轨道上,只能看到地球表面的局部。要想在远距离之间建立量子链路,需要一颗更高轨的卫星。 NASA建造量子卫星链路的计划代号为“马可尼2.0”,致敬第一个实现远距离无线电传输的意大利发明家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其大致思路是在2020年代中后期建立欧洲和北美之间的天基量子链路,但具体细节仍在讨论中。 汉密尔顿对《连线》表示,他预计NASA会在一两年内公布量子通信计划的最终路线图。与此同时,他和同事们会继续研究从2018年起与NASA合作开发的空间量子技术。 量子互联网的野心要“上天” 据澎湃新闻报道,美国白宫网站曾在今年年初发布一份《美国量子网络战略构想》,提出美国将开辟量子互联网,确保量子信息科学(QIS)惠及大众。这与美国2021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提案中量子技术研发经费的大幅上涨交相呼应。 这份文件将量子互联网描述为一张由量子计算机和其他量子设备组成的庞大网络,将加速现有互联网的发展,提高通信安全性,并使计算技术发生剧变。 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阿贡和费米这两个同在伊利诺伊州的国家实验室有望成为这张国家性量子互联网上的首两个节点,今夏就将进行试验性项目,通过芝加哥郊区地下一段30英里长的光纤来交换量子信息,建立双向链路。 不过,要覆盖长距离的野心可能要借助天基中继站,正如现有电信网络的形态。 量子通信依赖爱因斯坦口中“鬼魅般的远距作用”,即量子纠缠。处于纠缠态的两个量子不论相距多远都存在一种关联,其中一个量子状态发生改变(比如人们对其进行测量),另一个的状态会瞬时发生相应改变。 但这样精妙的状态很容易被干扰破坏,难以承受真实环境中的长距离传输。 今年年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合作,实现了509公里真实环境光纤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这是光纤上的最远距离。 还有一种方案就是通过卫星中继。2017年,潘建伟团队利用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实验卫星“墨子号”,创下了 1200千米的量子纠缠分发世界纪录。 该实验成功证明了一对纠缠光子可以在星地长途跋涉中幸存下来,同时抵达两个地面站。这是实现天基量子通信的基础。 空地“纠缠交换” 不过,汉密尔顿对《连线》表示,这是个突破性的演示,但“你不能用它来组成一张量子网络,因为光子是在随机时间到达的,而且它没有传送任何量子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