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造不出国产相机?当相机从胶片时代进入数码时代,我们国产相机的辉煌就终结了。从卡片相机发展到单反相机,再发展到微单相机;从1英寸到M4/3画幅、APS-C画幅、全画幅再到中画幅民用化,国产相机依然没有再露面。为什么“天空二号”空间站、C919大飞机、“龙芯”芯片、5G技术我们国家都可以实现,唯独国产相机始终造不出来呢? 1. 我国的相机硬件技术是空白 没人愿意花钱来制造传感器 相机的核心是什么,是传感器。胶片相机时代,胶片就是传感器;来到数码时代,传感器也从CCD过渡到现在主流的CMOS。传感器的作用就是让外界的光信号,转换成电子信号,成为我们的照片。这个过程十分复杂,也没必要跟大家分享这些枯燥的知识。 并不是说因为这项技术复杂我们国家就造不出来传感器,想想我们的5G技术、想想我们的火箭和空间站,想想我们的高铁和飞机,哪一个不比传感器更难。不是不造,而是没人愿意花钱来造。 生产CMOS传感器,那么就要使用到光刻机。光刻机既可以造芯片、也可以造传感器。我们国家目前已经研制出能够生产22nm芯片的光刻机,不过目前主流的光刻机技术,仍然掌握在ASML(荷兰)和尼康(日本)等等品牌手中。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光刻机就已经开始起步,而我们现在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也晚了很多个年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像火车飞机、航天5G那样奋起直追呢? 原因是研发成本。研发光刻机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而且现在相机领域并不赚钱,成本的投入并不能够直接带来收益,对于中国企业家以盈利为目的的理念,自己研发光刻机肯定不是出路。那么购买光刻机,然后生产传感器呢? 现在全球市场份额最大、最好的光刻机是ASML的产品,最好的光刻机售价约为1亿美金一台。试问哪个中国品牌会为了生产相机的传感器,先投入1亿美金呢?而且一台能保证产能吗? 所以,在成本面前,我们的国产相机核心部件,就不可能实现自主生产。因此即使到了2019年,我们仍然没有国产传感器出现。(这时候一定会有人说大疆和小米,大疆和小米的拍摄设备应该归类为摄像头,并且都是购买的国外零部件自己组装的,哪里是国产?) 测光、对焦、处理器都是空白 传感器是相机的最核心部件,那么还有很多核心部件,比如测光系统、对焦系统、处理器等等,我们也都是空白。这些部件中的很多核心技术,我们都没有攻克,因为数码时代与胶片时代完全不同了。现在日本和德国的相机,在测光、对焦等等方面已经高度成熟,并且专利也几乎都在都写企业手中,我们自主研发的路上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还要考虑到是否侵权的问题。 我们现在掌握的很多技术,还是上个世纪胶片相机时代传承下来的,套用到数码相机上已经非常的落后,而新的技术迟迟没有研发出来,现在处于放弃的状态。因此对于每一个环节都没有技术突破的我们,实现单反相机或者微单相机的国产化就是难上加难。 日本品牌也是山寨起家的 说点题外话,我们现在看日本相机风风光光,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的市场,佳能、尼康、索尼、松下、富士、奥林巴斯等等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实际上,早期的日本相机也是山寨起家。就好像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国产品牌总认为他们是山寨一样的感觉。 早期的尼康是模仿蔡司起家的,早期的佳能是仿造徕卡。与我们不同的是,日本企业和日本人的毅力和精神。早起虽然是模仿,但是从那时候开始,日本品牌就不断的钻研,将技术私有化,并且成功超越了模仿的对象。 多说一句,日本山寨的时候是胶片时代,大家都在用旁轴,单反相机在那个时期还没有成型。也就是相机的结构非常简单,实际上国内的很多工匠都可以实现。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相机要求能够大规模量产,而且是高精度、涵盖大量电子元件,所以仿造就不再是中国制造的出路,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如华为、中兴在5G方面的贡献。 2. 自主研发的国产相机会更贵 早年间,奔驰、宝马、奥迪这些品牌的车都是土豪的囊中之物,与普通大众消费者无关。随着德系品牌的国产化,现在普通消费者都可以买得起这些品牌的车。那么如果相机国产化,会不会比现在日系、德系的产品更便宜,我们的购买预算可以降低很多?实际上,相机国产化之后,售价只会比日系更贵。 为什么相机国产化会更贵呢?原因就是成本。相机的成本都有什么,生产制造的原材料,这是制造的成本,还有一大部分是研发费用和人工费用的成本。实际上,制造成本占比很低,占比高的部分是研发和人工的成本。 因为我们等于是从空白的基础起步,所以研发相机的费用会非常昂贵,投入的人力成本也会非常高,而这些成本最后都会均摊在相机的售价上,由消费者承担。毕竟企业不是慈善,没有人会免费帮你研发然后卖给你成品的。 不明白吗,比如说奢侈品行业,你们认为LV、Chanel、Gucci的包,那些皮革面料能值多少钱呢?实际上大部分的费用都是为品牌和设计买单的。很多此类的奢侈品都是在我国南方代工生产,一个几万元的奢侈品包,如果没有加上LOGO,千元甚至几百元的价格就可以偷偷买到,当然需要有人给你带货。回归相机也是如此,用户需要为研发设计成本买单。 日本品牌的相机由于起步很早,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因此研发的成本已经稀释了很多,所以我们看到近几年来相机的售价可以不断的下调。但是如果国产相机实现了,在起步阶段的售价绝对会让用户望而却步。 比如现在日系品牌的APS-C画幅微单相机价格普遍在3000-8000元的区间内,全画幅微单的价格普遍在12000-20000元的区间内,那么国产的相机,笔者认为至少要比这个区间提升3000元以上,你还会买单吗? 那么研发国产相机为什么没有国家的扶持呢?首先,在军工、航天、医疗等等这些尖端行业中,技术需要掌握在自己国家手中,才不会受制于人,因此国家会有大量的扶持和经费支持。但是相机行业,技术是否国有化,对国家没有任何影响,因此也没有必要花费本来就不多的预算来扶持国产相机。 那么民营企业呢?首先,中国的企业普遍会投资的周期短见效快的行业,比如手机。相机行业,从空白开始研发,短短几年时间根本无法推出拿得出手的相机产品。这种投资成本高、见效慢的行业,中国的企业是不会贸然进入的。因此,也就不会有民营企业的支持。 3. 用户真的会买单国产相机吗? 再说用户的方面,你会为了情怀买单吗?实际上,现在日系品牌、德系品牌高度成熟,很多品牌也都是超过100年的历史,所以国产品牌现在才开始奋起直追,没有个几十年的时间,根本无法追平。 手机好做,因为手机的硬件都可以购买,软件也可以在谷歌的安卓系统之上进行优化。相机呢,如果零件全都是购买的,那就不是国产相机。但是相机的核心技术没人会分享给你,也不会卖给你,我们自己研发也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成效,况且上市价格也会比日系更高,这样的国产相机,你还会买单吗? 至少笔者自己不会,还是会选择更便宜、更成熟的日系品牌。 4.相机没有,但国产镜头正在崛起 目前来看,我们的确无法造出国产相机,技术空白、无人投资、用不不买单,重重阻碍下我们只能够放弃国产相机的念头。但是另一方面,虽然相机方面我们真的败下阵来,但是国产镜头却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掌声。 国产镜头走出国门 在近几年的国内外影像类展会中,都可以看到国产镜头品牌的身影,可以说国产品牌已经走出国门几年时间了,并且越来越好。比如每年位于日本横滨的CP+展会中(影像界三大展会之一),国产镜头的展台规模和互动观众人数明显的在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国产镜头、购买国产镜头。 国产镜头要追溯到胶片时代,当时我们的镜头还可以与日系、德系镜头一战。来到数码时代之后,由于技术研发缓慢,慢慢的与德系、日系的差距越来越大。不过近几年,国产镜头也开始快速的崛起。 现在国产镜头最著名的三个品牌是老蛙、中一光学和永诺。中一光学具有很多高端系列镜头,比如50mm f/0.95、85mm f/1.2等等。老蛙则是另辟蹊径,具有很多特殊规格的移轴、微距、广角镜头。永诺则是目前极少数具备自动对焦技术的国产品牌之一,实际上永诺进入镜头领域的实际上也非常短。 目前的国产镜头,在规格和画质方面的表现已经越来越好。不过国产镜头最大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价格,很多规格的日系原厂、副厂和德系原厂的镜头,摄影玩家实际上无法负担的起,因此购买国产镜头就是最好的出路。另外一点就是尝鲜,一些高端的镜头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只有用起来才会清楚,那么很多玩家都会选择购买一支高规格的国产镜头来尝鲜,省钱且够用。 不仅是国内的玩家会是如此,国外的很多摄影玩家也是这种思想。 国产镜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虽然国产镜头正在崛起,但是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欠缺的是镀膜、防抖和对焦这三个方面。 镀膜,国产镜头与日系、德系的差距仍然比较明显。镀膜会直接影响画质,虽然说目前国产镜头的色散和成像都已经有了进步,但是逆光拍摄就会显示出很大的问题。所以镀膜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防抖,优秀的光学厂商,比如佳能和适马,都会在镜头中加入光学防抖技术,可以明显的改善画面的拍摄质量。在国产镜头领域,目前防抖这条路困难重重,并且处于技术空白的状态,不过如果国产镜头品牌有恒心和毅力,相信一定能够成功。 对焦,目前只有极少数的国产镜头配备自动对焦技术,其余绝大部分国产镜头均为手动模式。很多高规格镜头在手动模式下,对焦十分困难。日系品牌用了20年才完善了自动对焦技术,国产镜头在马达设计、卡口协议、对焦技术应用方面都还在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实际上说了这么多,也就是我们的很多技术和制造工艺水平还停留在胶片时代,然而普及数码时代也已经有了30年的历史,我们的技术和工艺也已经落后了很久,现在奋起直追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 对于有国产情怀的摄影爱好者来说,寄希望于国产相机已经是条死路了,不如寄希望于国产镜头的崛起。国产镜头虽然也是困难重重,但是毕竟有基础,也一直在不断的迭代更新,技术发展也越来越快速,因此对于玩家来说,有盼头。另外,为国产镜头这个情怀买单,还是很便宜的。 (来源:中关村在线)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