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发明单晶体管逻辑结构新原理,将带来集成电路革新性变化
随着晶体管不断缩小特征尺寸,集成电路的性能得以持续提升。然而在超小器件尺寸下,硅材料的物理极限导致了功耗的大幅提升,难以进一步持续减小晶体管的特征尺寸。 ![]() 通过引入层状半导体,并依据其特性设计新型层状晶体管结构,发现可以通过单个晶体管实现逻辑门(与门、或门),而同样的逻辑门在传统结构中则需要两个晶体管。 这一新型晶体管结构极大的提高了晶体管的面积利用率,可以促进晶体管的特征尺寸持续缩小。 让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所有的事在一个办公室里处理完成,这样是不是大大提升了效率,节省了成本?这种思路放在集成电路中也是一样的。 目前,集成电路已越来越紧密地和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但是,随着晶体管物理尺寸的不断微缩,短沟道效应等负面效应使得漏电流不可避免,功耗大、集成度提高困难、不确定性增加,限制了集成电路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周鹏、张卫、曾晓洋携团队与计算机学院教授姜育刚展开合作,发现了新材料在集成电路中的更优应用方案,解决了如何用新材料、新原理和新架构继续延展摩尔定律的难题,实现了电路逻辑结构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 5月27日正值复旦大学114周年校庆日,相关成果以《小尺寸晶体管架构在可光控逻辑和原位存储器中的应用》(“Small footprint transistor architecture for photo-switching logic and in-situ memory ”)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 ![]() 单晶体管逻辑结构示意图 “一个人干两人活”,提供“光控开关”切换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