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光学专家。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多年来为开拓我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作出了突出贡献。 x)R1aq
5Vc~yMz
特别是为我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激光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863”高技术计划的主要倡导者,为国家科技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和影响,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光学科技骨干。曾荣获何梁何利首届大奖。 ~@#s<a,%;
5X PoQ^
王大珩祖藉江苏吴县,生于1915年2月。父亲王应伟是一位气象天文学家,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国,先后在北京观象台和青岛观象台工作,1964年去世。王大珩在北京和青岛读中学时,常去观象台跟随其父观测气象和天文,对使用科学仪器产生很大兴趣。他父亲感叹当时国内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曾研制风力计成功。少年时代,这些科学的熏陶,对王大珩后来去国外研究应用光学与光学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事业与仪器制造事业不无影响。 ?%cZO"
lb{X 6_.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1年转入雪菲尔大学,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W.E.S.特纳(Turner)教授指导下进行有关光学玻璃的研究。1942年受聘于伯明翰昌司(Chance)玻璃公司,专攻光学玻璃研究,直至1948年回国。 aH7@:=B
w-];!;%
王大珩在英国学习期间,最早发表的一篇关于光学设计的论文,论述了光学系统中各级球像差对最佳像点位置和质量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用优化理论导致以低级球差平衡残余高级球差并适当离焦的论点。该文所阐述的一些思想,至今仍是大孔径小像差光学系统(如显微镜物镜)设计中像差校正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多次被国内外有关著作引用。日本学者对王大珩青年时代的这篇论文给予高度评价,并在某一专著中全文摘录。 y@h
v#;
<<DPer2
王大珩在英学习和工作期间,大部分时间从事玻璃研究,亦是一种机遇。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光学仪器在战争中的应用,受到交战各国的重视,光学玻璃的制造技术是保密的。王大珩所在的昌司玻璃公司,是世界上极少数也是最早从事光学玻璃生产的厂家之一,他在此所做出的许多研究结果都没有公开发表。他是英国最早研究稀土光学玻璃的两人之一。曾获得过专利。他研究了光学玻璃的光谱吸收与退色;研究了B2O3组分对光学玻璃折射率的影响;研究了玻璃中AS2O3,Sb2O3与氧化铁作用而达到化学脱色;研究了光学玻璃不同退火条件对折射率、内应力及光学均匀性的影响;改进了退火样品折射率微差干涉测量方法;发展了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装置,并在英国制成商品仪器。他因后者成就获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后来他在国内把V-棱镜折光仪进一步研制推广,至今仍是许多光学玻璃实验室和工厂的基本测量仪器。 Ts\PZQ!q
fBb:J +
1948年王大珩回国。先到上海、后辗转由香港经北朝鲜到了刚解放不久的大连,参加创建大连大学并主持创建应用物理系,任系主任。在当时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制仪器解决了当年开课当年为全年级学生(600余人)开设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显示了他的创业能力。 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