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头上那顶“帽子”,留还是不留?
在高校人才选用过程中,重名轻实的情况逐渐普遍,现在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甚至有影响学术生态、阻碍学术发展的危险。 “帽子”最初是顶好帽子 人才帽子产生的历史并不长。上世纪90年代以前,除教授、副教授、讲师等职称头衔外,只有学部委员(院士)名誉学术称号,其他名誉称号很少同薪酬待遇挂钩。 1994年,国家自然基金委为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静心按照个人兴趣持续开展研究,设立了总理基金(即后来的杰出青年基金),的确吸引了很多优秀青年努力做好科学研究。彼时杰出青年基金只是科研项目,也没有与薪酬待遇挂钩。 为配合国家“211工程”计划,解决当时大学教授、科技人员薪酬偏低的问题,给优秀学者提高待遇,教育部在李嘉诚先生的支持下,设立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才计划开始与薪酬待遇挂钩,应该说这给了优秀青年学者很大的激励。 后来高校、科研院所的经费状况逐步改善,内部开始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开始把论文、项目、奖励等纳入绩效工资部分,加大优秀教师、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 再后来,国家为了大力吸引优秀出国人员回国,出台了“千人计划”,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种积极影响激发了各级政府、开发区和大学、科研院所,于是各级各类人才计划纷纷出台。据不完全统计,这种计划全国大约有200种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