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在可编程无透镜全息相机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陈钱、左超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编程掩膜的极简光学成像方法——可编程菲涅尔波带孔径无透镜成像技术。相关成果以“Lensless imaging with a programmable Fresnel z ..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陈钱、左超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编程掩膜的极简光学成像方法——可编程菲涅尔波带孔径无透镜成像技术。相关成果以“Lensless imaging with a programmable Fresnel zone aperture”为题,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Advances。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许与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博文为共同第一作者,陈钱教授与左超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为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单位。 传统光学成像系统主要依赖图像传感器与光学镜头的协同配合,分别实现光信号的记录与聚焦。近年来,随着手机摄影和可穿戴设备等应用的快速发展,图像传感器已实现小型化与低成本化,基本满足了大部分应用场景对轻量化与经济性的需求。然而,光学镜头,尤其是高性能镜头,仍面临体积大、重量重、制造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成像系统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人机交互等对轻量化要求较高场景下的应用,成为当前制约系统整体性能提升与应用拓展的关键瓶颈。 无透镜成像技术通过引入前端光学编码掩模,以替代传统透镜对光场的调控,并结合后端数字计算实现光场信息解调,从而有效降低传统光学成像系统的成本与体积,实现非相干光场高维感知与相位反演。然而,现有静态掩模由于掩模结构固定、系统参数难以根据场景需求灵活调节,使得系统在复杂或非理想条件下容易出现混叠伪影、重建病态等问题,影响成像质量和可用性。因此,如何在保持无透镜成像“极简光学”的基本架构下,进一步提升系统分辨率、信噪比,并增强对复杂动态场景的适应能力,是该领域亟待突破的核心问题与技术挑战。 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引入“编码调控”的理念,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编程掩膜”的极简光学成像技术——可编程菲涅尔波带孔径(Fresnel Zone Aperture,FZA)无透镜成像方法(LenslessImaging with aProgrammable Fresnel Zone Aperture,简称LIP)。通过在可编程掩膜上动态显示具有空间偏移的FZA图案,LIP能够在频域实现子孔径的信息调制与采集,并利用并行重建算法融合各子孔径数据,从而获得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无透镜全息图像(图1)。 ![]() 图1.可编程FZA无透镜全息成像系统示意图。(A)成像系统构成与原理示意图;(B)基于空域-频域联合优化的无透镜成像框架与编码调控策略;(C)团队自主研发的小型化LIP无透镜成像模组 |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