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相机镜头是如何制造的?

    作者:Owais Ali 来源:azooptics 时间:2025-04-10 22:41 阅读:577 [投稿]
    本文将概述相机镜头的设计、制造与组装流程,并介绍镜头生产技术的最新进展。

    20世纪后,氟化物玻璃、氟硅酸盐玻璃及稀土掺杂玻璃(如镧系玻璃)的应用显著降低了色差并提升了设计灵活性。例如:

    N-FK5:超低色散玻璃

    N-BK7:标准光学玻璃

    N-SF2/N-LAF7:高折射率玻璃,适用于严苛成像需求

    塑料(如丙烯酸、光学树脂)则多用于模压成型或混合设计的非球面元件。此类材料能实现复杂几何结构以优化画质并简化装配,但易受表面损伤限制,通常仅用于镜头内部组件。

    三、制造流程

    1.材料处理

    制造流程始于原材料的精选与混合,通过严格除杂(如去除铁元素)确保光学纯净度。混合料置于1500°C以上的坩埚中熔融,持续搅拌保证成分均匀。

    待玻璃凝固后,经破碎后投入约1300°C的连熔系统二次熔融以实现材料均质化。熔融玻璃随后浇注至模具中,通过梯度降温工艺减少气泡与内部缺陷。

    2.初加工阶段

    冷却后的玻璃板经研磨接近最终厚度,通过缺陷检测后,经反复研磨与热压成型制成镜坯。镜坯在500°C下退火处理,消除残余应力并提升结构均一性。

    3.镜片粗加工

    使用金刚石磨具对镜坯进行粗磨,初步成型镜片曲率。加工过程采用逐级细化的磨料,将尺寸公差控制在10–20微米内。研磨压力需精准调控以避免表面损伤。

    4.精磨与抛光

    采用铸铁模具与氧化铈研磨液进行精密抛磨,实现亚微米级表面光洁度。此环节对曲率平缓的大尺寸镜片尤为重要,需逐片定制加工方案。

    5.清洗与质检

    抛光后镜片经超声波清洗去除残留物,随后通过激光检测系统评估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及光学性能指标。

    6.镀膜与终处理

    在真空镀膜腔室内,通过辉光放电与静电清洁工艺实施减反射镀膜。氟化镁材料在300°C下热蒸发沉积,有效提升透光率并形成表面防护层。

    7.组装与质量管控

    镜头组装阶段将多组玻璃元件整合为完整的光学系统,需依赖精密手工操作确保各组件精准对位。流程始于彻底的预组装清洁,随后通过螺纹固定环或胶合剂将镜片装入镜筒或子镜筒内。

    部分镜头设计需在无尘环境中胶合镜片。此时采用天然树脂胶合凹凸镜面,确保对位精度并排除气泡与溢胶。内部组件固定后,依次安装外部结构件及电子元件(如对焦环、防抖系统)。

    最终检测环节通过轴向与斜射光线测试验证光轴对齐度及成像清晰度。质检工具包括:

    焦度计:测量光焦度与光轴

    球径仪:检测表面曲率

    干涉仪:评估光学质量

    自准直仪:验证角度对准

    尽管检测严格,低成本变焦镜头因制造公差较大与组装精度不足仍可能存在轻微性能波动。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

    威武的兔子:就只有这种加工方式吗?没有通过wlo方式进行生产的公司吗(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