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液相纳米红外技术
研究人员开发了两种光路结构:(1)基底侧底部照明:这种结构可以在液体环境中操作AFM,(2)探针侧侧向照明:这种结构需要在空气中操作AFM,通过探针下方的超薄膜分隔探针和液体环境。
受限于微米级的空间分辨率,传统的红外光谱和成像分析仅能提供样品的平均信息,难以对异质性样品进行空间分辨研究。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纳米红外技术(nano-IR)可以克服衍射极限,进行纳米尺度的红外光聚焦和光-质相互作用读取,能够同时采集纳米尺度的红外光谱和AFM图像,实现亚波长尺度光-质相互作用分析的研究。过去几十年中发展了多种基于AFM的纳米红外技术,包括:散射型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SNOM),光热诱导共振显微镜(PTIR),光诱导力显微镜(PiFM)和峰值力红外显微镜(PFIR)。根据提取近场红外响应信号的原理不同,这些技术可分为两类:提取光学信号的s-SNOM;以及检测力信号的PiFM、PTIR和PFIR。 大量的化学和生物反应都在液体环境中进行,原则上纳米红外技术可以提供高空间分辨的信息。然而,若要将AFM-IR技术应用于液体环境,如何将红外光无损的传递到探针-样品成为了重要的技术难题。在固/气界面进行测试时,气体环境中红外光吸收可忽略不计,抛物面镜进行侧面照射即可有效聚焦红外光并激发探针偶极,实现成功的纳米红外测量。然而,在液体环境中应用时,在液体内部,尤其是在水中存在严重的光吸收。溶剂分子与红外光的相互作用显著减弱其强度,导致红外响应被溶剂主导,痕量分析物的信号会被掩盖。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近几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两种光路结构:(1)基底侧底部照明:这种结构可以在液体环境中操作AFM,(2)探针侧侧向照明:这种结构需要在空气中操作AFM,通过探针下方的超薄膜分隔探针和液体环境。近期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的“Atomic force microscopy-based nanoscale infrared techniques for liquid environments”对近年液相纳米红外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液相纳米红外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李剑博士,通讯作者为夏兴华教授。 底部照明结构 底部照明结构使得在液体环境中直接进行AFM以及纳米红外信号测量成为可能。在这种光路中,AFM探针浸没在液体里,从衬底侧进行照明将红外光传递到探针/样品处。底部照明结构分为两种:透射模式(图1a)和衰减全内反射(ATR)模式(图1b)。为了将红外光有效地传递到固/液界面,需要使用红外透明的衬底支撑样品。常见的材料包括ZnSe、CaF2、Ge和Si。如果使用紫外-可见区域透明的ZnSe和CaF2,还可以方便地利用同轴的可见激光来调整红外光路。 透射模式(图1a)可以使用普通的红外透明晶片充当衬底,入射光从衬底一侧通过物镜或抛物面镜聚焦在衬底/液体界面上。由于衬底厚度均匀,透镜与AFM探针针尖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移动衬底对激光聚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通过移动衬底可以将针尖定位在任意区域进行采样。然而,由于s偏振光通常由低数值孔径的抛物面镜聚焦, AFM探针偶极的激发效率相对较低。因此,透射模式目前仅应用于对可以直接被红外光激发的样品(如红外等离激元共振天线)进行测试。 和透射模式相比,ATR模式(图1b)具有更好的普适性,这一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液相的远场FTIR测量。在ATR模式中,红外光在固/液界面发生全内反射,产生穿透入液体内部的倏逝场,只有在倏逝场内的样品才能与红外光相作用,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液体环境的背景吸收。值得注意的是,ATR配置存在固有的近场增强,可增强近场IR信号。ATR模式已被应用于液体环境中的s-SNOM、PFIR和PTIR以及空气中的PiFM测试,可实现极化激元、化学物质和生物分子的研究。然而,由于ATR模式需要匹配临界角,并且在针尖移动过程中要避免激光失焦,与透射模式相比,ATR模式的光路调节更为复杂。 图1.基于AFM的液相纳米红外技术的光学配置示意图。(a)具有透射模式的底部照明配置;(b)具有ATR模式的底部照明配置;(c)侧照射配置。PM:抛物面镜;Obj.lens:物镜。 |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