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90后”追光者:挑战科学极限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23-08-29 12:55 阅读:658 [投稿]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国家队’‘国家人’,我们始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力争围绕高性能光电芯片的国家战略需求作出贡献。

    论文被《科学》接收了。收到通知的那一刻,郭相东知道自己3年前的那个决定做对了。

    当时,他放弃来自互联网头部企业的高薪职位邀约函,转而申请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选择留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纳米中心)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纳米中心研究员戴庆课题组、香港大学教授张霜课题组近日联合其他合作者,共同制造了迄今分辨率最高的光学成像透镜,超越了传统光学成像分辨率的极限。这项极具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在《科学》上发表。

    戴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John Pendry,张霜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张翔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香港大学博士后管福鑫、博士生曾可博和郭相东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大约半年前,郭相东的师兄、纳米中心副研究员胡海也在《科学》上发表了论文。这两位“90后”的年轻学者是戴庆课题组毕业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博士生。

    他们为何如此高产,有哪些“秘籍”?

    理论+实验双修

    2020年,站在博士毕业的十字路口,郭相东面临重大抉择。做科研是他的兴趣,但一份来自互联网企业的高薪职位邀约函,拨动了他内心的天平。这时,导师戴庆转发了一条关于申请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的通知。这是中国科学院为了聚集青年人才从2019年起设置的人才项目。

    经过激烈竞争,郭相东最终入选,获得3年共计60万元的经费资助。他拒绝了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坚定选择了追逐科研梦想的道路。他的感受是,“特别研究助理”优厚的福利待遇为青年科研人员在大城市生活解除了后顾之忧,让他可以一心扑在科研上。

    3年后,郭相东如愿完成一项极具创造力的工作,并将其发表于《科学》。“工作的原创性很高,在理论革新和实验设计上都令人眼前一亮。”他说。

    这项工作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光学成像技术的分辨率。作为一种新型光学成像技术,“超透镜”可以突破传统光学成像分辨率的极限,生成亚波长级别的图像。

    具有“极化激元”模式的材料正是实现超透镜的优良材料。“极化激元”是一种由入射光与材料表界面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电磁模式,通过压缩光场,可以实现纳米尺度光信息的传输和处理。

    然而,光学系统本身带来的“误差”——“本征损耗”始终存在,阻碍着超透镜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近20年来,全球科学家围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探索,一直没能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郭相东所在的戴庆课题组与香港大学以及帝国理工学院的学者合作,围绕这个难题开展攻关。

    研究团队从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借助多频率组合的复频波激发来获得虚拟增益”的方案。他们用数学公式将复杂的光波转化为几种简单光波的组合,并利用简单光波提供的信息弥补图像质量因“本征损耗”导致的损失。

    这是一种巧妙的方法,如同用数学计算将光谱中不同颜色的光合成一种颜色的光,新合成的光比原来不同颜色的光显示出更多细节。

    理论上证明这种方法可行之后,科研团队又将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来自张霜课题组的管福鑫等人完成了微波实验验证,郭相东完成了光频段实验验证。其间,光频段的“基于合成复频波的碳化硅声子极化激元光学超透镜”出炉。

    近年来,郭相东致力于追求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极限,探索原子制造技术下高压缩的极化激元材料和器件设计。他选中一种高压缩的极化激元材料作为基础,亲手做出了合成复频波的超透镜。

    实验证明,新的超透镜将分辨率极限提高了约一个量级,达到了百纳米水平。这意味着,科研人员能够用光学成像的手段“看到”百纳米大小的物质。

    追求新奇现象以外

    同时实现理论与实验的革新并不容易,这离不开青年科研人员的专心治学。和众多来自中国科学院的青年科研人一样,郭相东的师兄胡海深有同感,中国科学院为他们提供了高水平的平台和条件。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