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厦门大学研制出拓扑自旋固态光源芯片

    作者:林霞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23-07-21 11:21 阅读:535 [投稿]
    提出轨道调控的拓扑自旋保护新原理,首次生长出室温零场下本征稳定、长程有序的磁半子(一种具有涡旋磁结构的拓扑准粒子,英文名为Meron)晶格,并成功研制拓扑自旋固态光源芯片(T-LED)。

    常见的光通信,是基于光的强度、波长、脉冲宽度等特性来传输信息,而量子保密通信则基于对光量子态的编码。

    传统方法需要引入偏振片和相位延时片等光学元件对光源进行相位调控,而光学元件无法和现有的微电子技术兼容集成,且整体器件难以小型化;而自旋极化光子源通过操控光子的自旋角动量实现对光量子态的调制,有利于实现信息器件的集成和小型化。

    如何突破自旋极化光子源的稳定性和自旋操控难题?

    厦门大学半导体研究团队另辟蹊径,使用自主研发的强磁场分子束外延设备(HMF-MBE),首次获得有应用价值的磁半子晶格,创造性地将拓扑自旋结构用于半导体器件,成功地利用拓扑保护性突破对外磁场和低温条件的依赖,并实现了量子态的有效操控和传输,创新研制出拓扑自旋固态光源芯片。

    破 解学术界深奥谜题

    磁性材料中的拓扑自旋结构是“拓扑”领域的前沿课题。原来,常见的拓扑自旋结构存在尺度小、依赖低温和外磁场的问题。

    而在拓扑自旋结构的应用方面,学术界现有的研究侧重于利用光与自旋电流驱动拓扑自旋结构,如赛道存储器、斯格明子逻辑门等。

    “拓扑自旋结构能操控电子和光子吗”,这一反向的过程一直是未解之谜。

    为此,团队首先通过理论模拟,预测晶体生长中的强磁场可增强并冻结电子轨道耦合作用,进而突破大面积拓扑自旋结构的生长瓶颈,并实现室温与零外场下的稳定性。

    怎么做到的?团队自主设计搭建了强磁场分子束外延设备,该设备拥有中国和美国双重专利。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材料体系,最终在宽禁带半导体衬底上成功生长出大尺度、长程有序的磁半子晶格。

    该晶格具有室温、无外磁场环境下的高度稳定性,为后续拓扑自旋固态光源芯片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厦门大学半导体研究团队把磁半子晶格比喻成拓扑自旋固态光源芯片的桥梁——依托于拓扑保护的磁半子晶格实现室温零磁场下对电子与光子自旋的稳定操控。

    随着研究的深入,“拓扑自旋结构能否操控电子和光子”的答案也浮出了水面——团队结合理论与实验研究,发现当电流通过芯片时,磁半子晶格可以有效调控电子的输运轨迹,进而操控其自旋极化。进一步将自旋极化电流注入半导体量子阱中,实现了高效的自旋光发射,从而研制出具有量子特性的电光源芯片。

    厦门大学半导体研究团队的这项成果实现了拓扑材料从理论到器件的新突破,开拓了光电子学与拓扑自旋电子学交叉融合的新领域。

    它向世界宣告:拓扑自旋结构能操控电子和光子的量子态,且已走向实际应用。

    据了解,拓扑自旋结构是未来高密度、高通量、低功耗信息器件的载体,而其在半导体光电子领域的应用探索尚未有更多的开展。

    如今,厦门大学已经迈出了可喜第一步,构建了从材料生长到器件应用的全链条体系。未来,该成果还有望推动在量子科技、三维显示、生物成像等战略性前沿技术领域的实际应用。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拓扑自旋固态光源芯片将走出厦门大学,迈向产业,向世界宣告这一“中国智造”。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