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昌:制造了中国首部激光雷达
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陈定昌带领项目组全队人员开足马力,攻坚克难。七年后“激光雷达项目”取得了可喜成绩:他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
激光的英文简称为LASER,意为“光受激辐射放大”,故称为“激光”。激光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从我们日常生活到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再到国防工业等方面都有激光的身影。上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激光技术正处于酝酿培育阶段,各国对这项新技术知之甚少,激光技术亟待人们的探索。1965年,钱学森提出了一个问题:“激光是否可以作为新型能源,用于武器探测指导?”这个“激光之问”交到了一位年仅28岁的青年手中,他就是陈定昌。 1937年1月30日,陈定昌出生。当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父母带着他一路颠沛流离至扬州。国难当头,他决心长大后献身于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195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北京留苏预备部,后因苏联单方面终止协议,遂转入清华大学就读。1963年,他以毕业设计5分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被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从此结缘激光雷达。 接到钱老交给的任务后,陈定昌用了半年的时间考察论证项目的可行性,撰写了《激光在防空导弹中的应用》、《红外在防空导弹中的应用》两篇报告,为雷达激光项目做了前期的理论准备。同年,七机部二院二部迅速成立“激光红外工程组”,陈定昌担任首届工程组组长。但是这个项目进展得并不顺利,我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对这个项目提出了四个科学质疑。面对挫折和困难,陈定昌并不气馁,而是扎扎实实地研究,最终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连最开始投反对票的王大珩也不得不承认:“陈定昌是光学能手!”随后激光雷达项目正式启动。 陈定昌(右一)任原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院长期间深入车间。 虽然激光雷达项目得到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项目组成员的工作和生活都十分艰苦。陈定昌因公务去外地出差,常常住不起旅馆,只能和协作单位借宿。为了解决雷达项目成员的住宿问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腾出一间实验室,做了简单的房屋布置,使项目成员有了一个临时住所。为了节省经费,陈定昌舍不得到工厂食堂吃饭,总是跑去偏远的里弄小作坊吃饭,五分钱便可以解决一顿饭。 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陈定昌带领项目组全队人员开足马力,攻坚克难。七年后“激光雷达项目”取得了可喜成绩:他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在1973年的试验中,激光雷达也有出色的表现。雷达成功追踪飞行目标若干公里,跟踪精度比设计指标提高了近7倍;比普通炮瞄跟踪雷达精度提高了100倍;对火箭的跟踪距离达到300千米。这项技术后来应用在地球动力卫星合作目标测量。 激光雷达的发明只是陈定昌诸多科研成果的冰山一角,他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作为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2009年陈定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在一则日记中写下“百折不回,奋勇前进”以自勉,这是他一生勇攀高峰的最好注脚。 |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