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新型无标记血管成像双光子显微系统

    作者:佚名 来源: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时间:2020-05-15 09:20 阅读:586 [投稿]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炜团队、北京大学教授施可彬团队合作,研制出首台短波长(520纳米)激发的双光子显微系统。该系统可用于毛细血管的高分辨率、无标记、无创活体成像。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炜团队、北京大学教授施可彬团队合作,研制出首台短波长(520纳米)激发的双光子显微系统。该系统可用于毛细血管的高分辨率、无标记、无创活体成像,相关成果论文In vivo label-free two-photon excitation autofluorescence microscopy of microvasculature using a 520 nm femtosecond fiber laser发表在Optics Letters上。 

    对微血管网络在其自然环境中进行形态评估,为理解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缺血、癌症等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目前,无需标记物的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的缺乏,限制了对微血管的体内研究。以往采用蓝宝石激光器(波长范围:700-1000纳米)作为光源的普通双光子显微系统给血管成像时,由于血管自身几乎不发荧光,需要提前在血管中注射荧光染料。近年来,科研人员发现红细胞在可见光飞秒激光激发下可发出微弱的自发荧光信号。但以往研究只能依赖蓝宝石激光器和光参量振荡及放大技术或光子晶体光纤(PCF)产生超连续谱这两种方法来获得可见光波段(400-700纳米)的飞秒光。这些方法存在激光器体积大,价格昂贵,结构复杂,易受环境影响等问题。 

    该研究借助施可彬团队自行研制的520纳米高功率飞秒光纤激光器,采用短波长激发和荧光寿命成像相结合的技术,实现了毛细血管的无标记、活体、高分辨成像。整个双光子显微系统横向分辨率达到260纳米,纵向分辨率为1.3微米,在体成像深度可达200微米。该设备的研发将为后续血管相关的疾病机理研究与治疗策略探索提供重要工具。


    (a)血红细胞和(b)毛细血管的无标记、高分辨成像结果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364/OL.394242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