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追光者——“长光人”的报国故事

    作者:陈俊、郎秋红、孟含琪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9-06-20 09:20 阅读:10530 [投稿]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有这样一群追光人。他们利用光学,将人眼尽可能地向远、向精、向微观延伸,从浩瀚宇宙和微观世界中寻找世界奥秘。

    人类获取八成信息都是通过眼睛。要想比别人看得更清,看得更远,就要比别人的眼睛更亮。

    光学仪器就是这样的“眼睛”。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有这样一群追光人。

    他们利用光学,将人眼尽可能地向远、向精、向微观延伸,从浩瀚宇宙和微观世界中寻找世界奥秘。

    从1400万斤小米起家,炼出新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到“破釜沉舟”给神五神六装上太空之眼;再到“不走寻常路”造出领先世界的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

    70年间,他们从未停下追光的脚步。

    最遥远的光,最匆忙的他们


    王大珩(左)与蒋筑英进行学术交流工作(资料照片)。

    光,深邃遥远。为了靠近它,追光者唯有争分夺秒,时不我待。

    走进长光所,迎面而来的科研工作者总是步履匆匆。

    他们打招呼很特别:“距离小课题结项还有几天?”有的甚至精确到分钟:“今天需要的器件几点几分可以给我?”

    “对时间敏感是长光人独有的特点。”副所长张学军说,所里承担的都是国家项目,任务重、时间紧,许多项目都是倒排工期,延误一天都不可以。

    从新中国第一代光学人开始,紧迫感一直紧密跟随他们。

    1952年1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处副主任王大珩来到长春时,我国在光学仪器制造上几乎一片空白,从国外购进一吨重的光学仪器,价格等同于一吨黄金,人家还不一定肯卖。

    1400万斤小米,是国家拨给他创办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光所前身)的首笔经费。

    为了尽快建立新中国的光学事业,温文尔雅的王大珩变得雷厉风行。

    他与工人们一起整理土地。累了饿了,坐在荒地上,吃大葱蘸大酱,嚼高粱米饭。

    为了加快进度,1953年,他与光学材料研究室主任龚祖同不分日夜地搭炉子、试工艺……短短几个月,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诞生。

    此后几年,王大珩和同事们先后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第一台大型光谱仪等,创造了“八大件一个汤”,奠定了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基础。

    1961年,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在长光所诞生,比世界第一台只晚一年。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