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利用超表面实现了超快光脉冲整形
该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将使科学家对光脉冲的时间演化有更多的控制,并可能使研究人员能够在频率梳中精确地形成单独的梳齿线,这是一种精确的工具,用于测量原子钟等装置中的光频率,以及识别遥远恒星周围的行星。
示意图为更详细的脉冲整形设置。入射光脉冲(左)从光栅衍射,光栅将脉冲分散到不同的频率或颜色中。然后抛物面镜将分散的光线重新定向到刻有数百万根小柱的硅表面。纳米柱被专门设计成同时且独立地塑造每个频率分量的特性,如振幅、相位或极化。然后,第二个抛物面镜和衍射光栅将分离的组件重新组合成新形成的脉冲(右)。 Agrawal和NIST的HenriLezec及其合作者在《科学》杂志上描述了这一发现(“Ultrafast Optical Pulse Shaping using Dielectric Metasurfaces”)。 Lezec说:“我们希望将超表面的影响扩展到其典型应用之外——从空间上改变光学波前的形状——并用它们来改变光脉冲随时间的变化。” 一个典型的超快激光脉冲只能持续几飞秒,或者说是万亿分之一秒的千分之一,对于任何设备来说都太短了,无法在一个特定的瞬间形成光。相反,Agrawal、Lezec和他们的同事们设计了一种策略,首先通过使用一种称为衍射光栅的光学装置,将光分离成组成脉冲的各个频率分量或颜色。 每种颜色都有不同的强度或振幅——类似于音乐泛音由许多不同音量的单个音符组成的一样。当不同的频率分量指向纳米柱刻蚀硅表面时,会撞击不同的纳米柱组。每一组纳米柱都被量身定做,以特定方式改变元件的相位、强度或电场方向(极化)。然后,第二个衍射光栅将所有组分重新组合,以产生新的形状的脉冲。 研究人员设计了他们的纳米柱系统,用于超快光脉冲(10飞秒或更小,相当于1万亿分之一秒),这些超快光脉冲由宽范围的频率成分组成,波长从700纳米(可见红光)到900纳米(近红外)。通过同时独立地改变这些频率分量的振幅和相位,科学家们证明了他们的方法可以以可控的方式压缩、分裂和扭曲脉冲。 该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将使科学家对光脉冲的时间演化有更多的控制,并可能使研究人员能够在频率梳中精确地形成单独的梳齿线,这是一种精确的工具,用于测量原子钟等装置中的光频率,以及识别遥远恒星周围的行星。 原文链接:https://www.nanowerk.com/nanotechnology-news2/newsid=52731.php |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