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第八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揭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时间:2011-06-17 11:41 阅读:948 [投稿]
    第八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分别授予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沈志强、复旦大学封东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丁奎岭、上海交通大学汪小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罗振革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钦伦秀6位科学家。
      日前,第八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分别授予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沈志强、复旦大学封东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丁奎岭、上海交通大学汪小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罗振革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钦伦秀6位科学家。本届牡丹奖颁发形式不同往常,不举行颁奖大会,而是由举办方和出资方的领导到获奖者工作单位授奖。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陈鸣波和市工商银行副行长成善栋先后到中科院上海分院、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从1997年开始,沈志强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对超大质量黑洞候选体、位于银河系中心的致密射电源人马座A*开展了20余次的高分辨率VLBI观测研究,第一次成功获得人马座A*在五个波段上的准同时VLBI图像,第一次给出了其沿南北方向的散射角大小与波长的关系,第一次获得了人马座A*在3.5毫米的VLBI图像,并最终第一次检测到了质量约为太阳的400万倍的人马座A*的固有辐射区域大小仅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由此推断出其质量密度比任何当前已知的超大质量黑洞候选体都要大1万亿倍以上,强烈地支持人马座A*是超大质量黑洞的物理解释。该原创性研究成果在《自然》上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被评选为“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其重大科学意义在于它使人类第一次看到离黑洞中心如此近的区域,是朝着最终从观测上证明黑洞的真实存在而迈出的一大步。已发表论文75篇,引用600余次。

      丁奎岭创造性地将组合化学方法与不对称活化和毒化、手性传递和放大等概念结合,发展了多个系列新型、高效、高选择性手性催化剂,发现并阐明了相关催化体系中的手性放大和手性活化效应及其机制, 为多种手性氨基酸等药物关键中间体的合成提供了有效的新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自负载的概念,实现了包括不对称羰基—烯、氧化和氢化等在内的多个非均相催化反应的高选择性、高活性,为手性催化剂的负载化开辟了新思路。自独立开展研究工作以来,丁奎岭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合作主编国内外专著各1部,在5部国外专著中撰写6个章节; 被国内外同行他引2000余次,所发展的概念、方法、配体或催化剂被国内外同行应用于研究工作60多次。

      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于1994年设立,是市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个政府举办、企业出资的市级科技奖励,主要奖励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优秀研究成果的上海市中青年科学工作者,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获奖人数不超过6名。在历届评出的36名牡丹奖获奖人员中,已有数位科学家因在科研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当选为院士,或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光行天下的微信订阅号!
    【温馨提示】本频道长期接受投稿,内容可以是: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