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照明产业迎来发展先机,专家呼吁加大研制力度
OLED是为数不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人手中的新兴产业,国产装备制造业不能再错失发展良机,是时候抱团抗衡国外厂商了!
与此同时,世界知名企业也相继投身OLED照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布局。2010年LG集团购买了柯达公司所有OLED专利,2011年年底建成一条线性生产线;日本松下与出光公司合作启动OLED照明事业;飞利浦已放弃OLED显示,全力投入OLED照明;美国GE、日本NEC、日立等企业也已把OLED照明列入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国大陆OLED产业主要集中在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上,OLED照明产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小规模研发阶段。 得益于田元生的加盟,第壹光电在起步之初就拔得国内头筹。但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第壹光电创建的时间晚,资金人才装备等条件在对手面前更是九牛一毛。 为了从源头超越对手,田元生创立第壹光电后,首先做的不是盖厂房买设备,而是组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OLED照明研发实验室,并从国内招募了数十名研发人员。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在同时推进研发、中试和产业化:3年时间里,拥有了器件结构和光提取两项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并研制出磷荧光混合OLED照明面板,性能目前远超国际同类器件;已申请专利62件,授权34件;已完成企业标准的制定和备案,并参与行业、国家OLED标准化工作;建立了中试放大线及产能达两万平方米规模的线性量产线,成为世界OLED照明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之一。 一流技术再次遭遇国产装备落后之痛 目前,第壹光电已成功实现370mm×470mm照明面板二代线的首产,虽然已处世界先进,但因产量不大,成本仍然较高。田元生表示,在工艺流程没有大变化的情况下,把现在生产线扩充为五代或六代线,即可大幅降低OLED的生产成本,一旦OLED照明面板售价降到每平方米6000元,就有与现有灯具竞争的实力。由于有液晶显示面板产业作为基础,从二代线发展到六代甚至八代线过程,将有可能在4—6年内实现,成本的大幅降低必将极大地加速OLED照明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推广。 我们已拥有发展OLED照明产业的天时、地利、人和,缺少的是让技术落地的装备。靠着手中的核心技术,第壹光电在OLED照明产业赛跑中,超越对手率先入弯。但建立在别人装备基础上的产业还能走多远,谁心里都没有底。 第壹光电目前投入数亿元建立的二代量产线,设备基本都来自外国厂商,不仅要价高,而且产业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技术的升级、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了相当限制。要建立真正长期领先世界的照明或其他产业,在国内建立领先世界的设备技术和产业是迫不及待的。 记者跟着田元生在生产线从头走到尾。这条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包括了溅镀、玻璃清洗、激光蚀刻、有机蒸镀、金属蒸镀、封装、切割等数十种设备。其中,有机蒸镀、金属蒸镀、封装等技术含量很高的设备,国内还没有研制成功的报道。 田元生认为,制造高科技产品的设备虽然复杂,但在国内建立世界领先设备产业是很有可能的。真正的挑战未必是技术,而是正确的理念和方法。这类生产设备成本动辄上亿元,终端厂商的命脉往往依赖着单一一条生产线,如果设备企业没有实际的业绩也必须有完整无瑕的数据,否则再便宜的设备终端厂商也不敢用。国内的设备企业要想能被业者接受、能与国外竞争,必须循序渐进,踏实地走每一步路。这需要时间和金钱,而一般的私人企业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实力与耐心的。如果太急于见到成果、利润,就很容易再度走进“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主导者必须是政府,把它当成经济转型必须走的路、必须做的投资,有计划、定向、专一地长期扶植。同时,设备与工艺是分不开的,紧紧围绕生产工艺才能开发出实际有用、成本低廉、稳定性高的设备。近年来,韩国在政府的强力支持、生产厂家的带头下,有些生产设备已超越了欧美、日本。他们的做法很值得国内借鉴。 对此,田元生呼吁,国家应该集中财力对装备业进行支持,设立必要的科技专项,让设备研制企业和生产企业联合开发OLED产业装备。同时,国家要设立具体的奖励措施,从物质和政策上鼓励民族企业使用国产装备。这样,海外华裔科学家数十年研究和国内企业多年追赶换取的产业优势才会得到巩固,民族新兴产业才有可能真正赢得国际话语权。 |
1.行业新闻、市场分析。 2.新品新技术(最新研发出来的产品技术介绍,包括产品性能参数、作用、应用领域及图片); 3.解决方案/专业论文(针对问题及需求,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执行方案); 4.技术文章、白皮书,光学软件运用技术(光电行业内技术文档);
如果想要将你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欢迎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ervice@optic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