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2019-12-20 09:58新拉曼光谱法可分析小于十亿分之一米的粒子 [科技动态]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拉曼光谱法,使研究人员能分析直径仅0.5—2纳米金属颗粒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2019-12-18 21:11用于血管成像的新型超分辨率光声显微镜 [科技动态]
         韩国浦项工科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超分辨率定位光声显微镜,其速度是传统光声显微镜的500倍。
    2019-12-18 19:28中科院精密测量院等在分子“阿秒钟”探测量子隧穿时间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科技动态]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柳晓军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完全基于离子碎片探测的分子阿秒角条纹方案,并采用该方案首次对氢气分子强场电离过程中的电子隧穿时间进行了精密测量,给出了该时间的上限为10阿秒。
    2019-12-16 16:22利用鬼成像方法加快超分辨率荧光光学显微镜的成像速度 [科技动态]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宏观量子中心研究员王中阳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量子光学实验室研究员韩申生课题组合作,首次提出利用鬼成像方法加快超分辨率荧光光学显微镜的成像速度。
    2019-12-16 09:29最新研究为光子晶体中光的俘获开辟了新途径 [科技动态]
         一个由纽约市立大学领导的团队提出的一种在人工光子材料中捕获光的新方法,可能会极大地提高在线数据传输速度。
    2019-12-14 18:01宁波材料所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科技动态]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葛子义课题组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新进展。通过增加苯并噻二唑七元稠环Y6非富勒烯受体上烷基侧链的长度,调控其分子排列和溶解性,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小分子受体材料BTP-4F-12。
    2019-12-12 11:21山西大学科研团队利用强耦合CQED系统实现几个光子水平的光学非互易传输 [科技动态]
         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天才教授研究团队在腔量子电动力学(Cavity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CQED)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
    2019-12-12 10:39上海光机所在产生高强度阿秒涡旋脉冲方面取得进展 [科技动态]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发现利用相对论强度的圆偏振激光与固体靶作用可以产生高强度的携带有轨道角动量的表面高次谐波,并揭示出其中的物理本质是光的自旋角动量转化为轨道角动量,且根据这个新物理提出了一种产生单个阿秒涡旋脉冲的方案。
    2019-12-10 11:20上海理工科研团队研发世界上首个超宽带光学全息技术 [科技动态]
         上海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顾敏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创造性地利用具有“螺旋”特性的轨道角动量光束作为光学全息过程中的信息载体,实现了世界上首个超宽带的光学全息过程,为大数据信息时代提供了大容量全息术。
    2019-12-10 10:16光电子产生的新见解 [科技动态]
         随着首次对电离过程中的线性光子动量转移进行亚飞秒级的研究,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物理学家对光电子的诞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
    2019-12-06 11:07韩国一大学研发近红外硅光电二极管 可用于自动驾驶激光雷达 [科技动态]
         韩国浦项工科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已经研发出近红外(NIR)硅光电二极管,比现有的光电二极管灵敏度高出三分之一。
    2019-12-06 10:00利用芯片上的光学传感器实现肿瘤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科技动态]
         研究人员首次使用芯片传感器和集成激光检测极少尿液样本条件下的癌症蛋白生物标记物。这项新技术比其他设计更为灵敏,可实现非侵入性和廉价的技术方法来检测指示疾病存在或进展的生物分子。
    2019-12-05 10:17上海光机所斐波那契光子筛曲率传感研究取得进展 [科技动态]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张军勇课题组利用斐波那契光子筛实现了曲率传感的单次曝光波前诊断与成像。
    2019-12-03 10:27用声波控制固体的光学性质 [科技动态]
         来自瑞士、德国和法国的物理学家发现,由超短激光脉冲发射的大振幅声波可以动态地操纵半导体的光学响应。
    2019-12-01 11:58我国在激光抗大气湍流传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科技动态]
         该技术和方法有望大幅降低大气湍流抑制的难度和成本,从而推动大气湍流抑制技术真正走向实用,提升激光通信、激光探测等应用系统的工作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