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广告投放
  • 稿件投递
  • 繁體中文
  • 2020-05-12 21:04科学家研发室内太阳能电池:400勒克斯下转换率高达22.6% [科技动态]
         一个工程师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柔性过氧化物太阳能电池,能够有效的将室内太阳能转换为电能。
    2020-05-11 23:073D打印的非球面微透镜具有超长工作距离光谱 [科技动态]
         波兰华沙大学物理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了微型透镜(比人类头发直径还小),可以很容易地使用激光3D打印技术在各种材料上制造这种微型透镜,包括易碎的新型二维石墨烯材料。
    2020-05-11 15:20原子级透镜的激子共振调谐 [科技动态]
         研究人员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复杂光学原理,并以轻薄光学元件取代了笨重的光学元件。最近,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尝试应用包含密集金属或半导体纳米结构阵列的纳米超表面。
    2020-05-11 15:14打破模糊障碍:解决超分辨率成像的故障 [科技动态]
         开发了一种新型的UCNP,当被近红外光激发时,其亮度会突然改变。可以利用这种行为以一半衍射极限的分辨率对物体成像,以便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些极小的粒子。而且,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当今实验室中广泛使用的标准共聚焦显微镜。
    2020-05-11 10:28碳纳米管荧光量子效率研究取得进展 [科技动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副研究员魏小均、研究员刘华平和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Hiromichi Kataura等合作,在碳纳米管荧光量子效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0-05-10 10:44光纤成像:超出分辨率和速度的限制 [科技动态]
         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紧凑的装置,可通过超薄光纤进行快速、超高分辨率的显微镜探测。使用智能信号处理,他们突破了分辨率和速度的理论极限。
    2020-05-09 18:17西工大在全光纤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科技动态]
         提出了一种二维材料辅助的全光纤波长转换方案,利用该方案制备的波长转换器,仅需百微瓦量级光功率(远小于一支普通激光笔的输出光功率)即可将近红外光稳定地转换为可见光。
    2020-05-09 13:35上海光机所提出一种基于静态多平面相干衍射成像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相位缺陷检测新方案 [科技动态]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在大口径光学元件的相位缺陷检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了结合暗场成像和静态多平面相干衍射成像的新型检测方案
    2020-05-08 22:55激光回路在一定距离上耦合量子系统 [科技动态]
         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在长距离上建立了量子系统之间的强耦合。他们通过一种新颖的方法实现了这一目标,在该方法中,激光回路连接了系统,从而实现了几乎无损的信息交换以及它们之间的强大相互作用。
    2020-05-08 11:39利用超快激光实现隐形光子电路 [科技动态]
         发现了一种与激光加工材料的电子共振有关的物理现象,该现象解决了RI的变化问题。利用这一新的概念,科学家们展示了具有微米级弯曲半径的光子通道,这在三维空间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020-05-07 19:35上海光机所在空间光调制器定标方面取得新进展 [科技动态]
         首次采用化零级背景为信号光的新理念,针对空间光调制器提出了一类全新的单光路绝对定标方法,该方法简洁有效,具有较高精度,并且该理念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测量方案。
    2020-05-07 10:30利用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石墨烯材料获得突破 [科技动态]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应对方式——飞秒激光等离子体光刻技术(FPL)。通过均匀化入射激光通量的宽视场照射以及调控激光与物质耦合强度和瞬时局部自由电子密度分布等,合作者们在百纳米厚的硅基氧化石墨烯(GO)薄膜表面实现了高质量微纳周期结构的快速制备。
    2020-05-06 17:19使用人工智能识别光源 [科技动态]
         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智能量子技术,可以大幅减少识别光源所需的测量次数。
    2020-05-06 17:03利用引力透镜重新确定宇宙物质的密度和结构 [科技动态]
         宇宙学家们利用引力透镜,重新确定了宇宙物质的密度和结构,进而可以为宇宙的总质量“称重”。
    2020-05-06 16:38碳纳米管荧光量子效率研究取得进展 [科技动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副研究员魏小均、研究员刘华平和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Hiromichi Kataura等合作,在碳纳米管荧光量子效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