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上讲: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后,根据其原理和方程可以预测,宇宙不是静止的。而爱因斯坦觉得,这是原理和方程的缺陷。因此,提出一个宇宙常数,来弥补方程的不足。 :mpR}.^hv
爱因斯坦所处时代,宇宙静止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S<+/ Ep 2
很无奈,人的思维总是经常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长期深信某个观念,对其怀疑的勇气都会丧失。 0i4X,oHjG
爱因斯坦都犯这样的错误,我们更会陷入固定思维而不能自拔。 f-!A4eKe
因此,别盲从,要敢于怀疑。 13X0LN
Ki"o0u
敢于怀疑光学设计理论: ~S='~ g)
1)先前的设计理念,随着加工水平、设计软件的发展,是否还能满足现在的需求? z
5T_
2)设计方法,结合现在计算能力强大的软件,能否改进? h)vRvfcmY
3)经典书籍中的论述,是否有错误? 2?)bpp$WZ
DV,rh83.ip
一个多世纪以前,最早的光学设计师,没有设计和计算,仅靠经验,磨制一些像差较小的镜片。 0."TSe83\
之后,光学设计理论才渐渐完善。至20世纪初,光学设计理论较为系统。而光学设计方法和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大量数据的计算,成为光学设计的难题。公式的简化和可靠性,成为了研究的重心。 [^U#ic>cT
很多讲述光学设计及像差校正的书籍,依然能看到很多计算像差的公式和表格。尤其是60年代出版的《光学设计理论基础》,对不同的算法做了比较和论述。 =h#3D?b0n
而现在,对像差公式的理解,依然很重要,因为这牵涉到对光学原理的掌握程度;而利用公式手动计算像差,应该,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有功能强大的软件,帮助我们计算。 AhjUFz
设计师做出定性分析即可。至于结构参数改动多少,才能得到理想效果,是软件的事情,设计师规定它的行进方向,并时刻监控、预估光学系统公差即可。(这里所说的预估公差,并非利用软件进行公差分析。而只是根据经验,规避过严公差的出现。) U!0 Qf7D
软件的出现,解放了光学设计师。把光学设计师从繁琐的数据计算力解救出来。光学设计师,有了成为了真正意义的设计师的机会。有更多的时间,去锤炼分析能力,发挥想象力,设计出更好的光学系统。 5tIM@,.I/
光学设计的重心,应该已不再是数据计算,而是设计的整体思路和理念了。 j#`d%eQ~J
"HuV'
先前,很多光学系统,设计师总喜欢使用一个面型,专门产生足够大的某种像差,去补偿光学系统里出现的这类像差。以前的普罗塔,松纳镜头里,都有这类专门控制某种像差的面型出现。 :Y{aa1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Ot]Y/;K
因为如此设置,纠正某种像差很方便,可以减少计算量。而现在,不需要再这么使用了,计算已不是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软件,将像差分担到各个面上,用小的像差补偿小的像差,而不再像以前那样,用大像差补偿大像差。现在的设计方法,更容易获得设计性能良好、加工性能也良好的系统。 ?-"%%#
设计方法总是在随着设计工具、理论的发展而变化。 C#y[UM5\k;
在学习先前设计方法时,可以多思考一点: LHt{y3l]
为什么这么使用?是否可改进? eTV%+
{APsi7HYBr
一些光学培训讲义,网上流传的操作数设置方法,错误不少,可能整理,书写得比较仓促,难免有误。 6__#n`
光学设计书籍中的错误也有。 jf_0IE
尤其是国内的某些书籍。讲解设计理念较少,实际设计经验不足。软件操作的设置,也不符合像差校正的基本原理和光学软件的优化算法及策略。 ~m]sJpW<"
还发现一些书籍,80年代的版本,很好。最新的版本,却把生动讲解像差理论的经典部分删除了,胡乱加了一些实例及软件操作。 7,\Uk|
以上错误,不一一列举了。书中错误,大家多注意,有疑问多思考,多交流就是了。 RawK9K_1
国外书籍的不当之处,我在这儿,说一下。 OYWW<N+R2
《Lens Design With ZEMAX》,这本书,比较经典,很多人都知道。这本书里,也有错误,至少是不太严谨,存在对初学光学设计人员的误导,那,就叫做“瑕疵”吧。 | Q
Y_ci
《Lens Design With ZEMAX》在讲解目镜一章,讲解如何建立简单的人眼模型时:插入焦距25.4mm的理想透镜;由于视网膜是一个弧面,在这本书里,最终将视网膜曲率设置为-21.724mm。 q=M\#MlL0'
这里的描述,对很多设计目视系统的朋友带来了困扰。很多朋友因此而问过我这个问题:建立人眼模型时,是否需要将后表面设置为弯曲的表面? i&r5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