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G=+qti
~RZN+N
校训根植于传统文化,是办学精神和育人体系的凝练表达。以校训为载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深入发掘校训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充分发挥校训对于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从今日起,本报将刊发“传校训精神,讲我的故事”系列报道,结合我省大中小学、职业院校的校训精神,挖掘来自该校的师生或职工履行校训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事迹,讲述校训背后的故事,传递核心价值,增强文化认知。 6z'0fi|EN
-lXQQ#V
-
在长春理工大学的师生眼中,校训浓缩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和文化传统,是学校的精髓和灵魂。2002年,学校由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后,在师生员工中广泛开展征集新校训的活动,2004年12月,学校拥有了如今“明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 T7l,}G
%4BQY>O)@
“校训的背后,传诵的是老校长王大珩爱国奉献、鞠躬尽瘁的感人故事,凝结着长春理工人对56年办学历史的总结和积淀。”长春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玉新说,“明德、博学、求是、创新”的八字校训,是许许多多师生行动的指针,引领着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U?73cYN
2 #cw_Ua
明德 “弃博学玻”以德为先 `S4G+j>u6
@gQ?cU 7
“明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杨玉新说,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把明德放在校训之首,就是要求把高尚的道德和品行作为做人之本、育人之基。“王大珩先生"弃博学玻"的故事,正是证明了他当年亲手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今天的长春理工大学)以德为先的育人宗旨。” qLw^Qxo
ad=7FhnIa3
1938年,王大珩抱着科学救国之心,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2年,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当了解到祖国的科技发展急需光学玻璃工艺,便毅然放弃攻读博士学位,到英国昌司公司学习和工作。随后,他回到中国,在1952年至1960年,带领长春光机所的科研人员研制出“八大件和一个玻璃系列”,随后又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仅比世界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晚了10个月。 dKL9}:oUa
6j|~oMYP
博学 指标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 1&Ma`M('
uzLm TmM+
1958年,为了给新中国培养光学精密机械仪器专业人才,王大珩亲手创建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任长春光机所所长兼长春光机学院院长,百忙之中,坚持给学生主讲普通物理、理论物理等课程。 q6x}\$mL
iTF%}(
“说他博学,故事有很多。”杨玉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64年,王大珩先生指导本科生赵洪宽的毕业论文,为地质探矿研制一台分析仪器。他带着赵洪宽找到长春地质学院的院士一起研究需求与总体方案,并要求材料性能指标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最后该毕业论文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TSps!(#
)QmmI[,tq
王大珩的学生、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姜会林曾经在长春理工大学的校内演讲上提到王大珩的故事,“1980年以后,王大珩先生在指导研究生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十分重视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要求必须有创新之处。”他说,王大珩先生在论文审阅中,不允许有任何错误存在,而他的论文研究涉及光学玻璃、光学设计、短波光学等多个领域,所培养的研究生中,许多人成为我国光学界的领军人才。 |:u5R%
g;:3I\ L
“将"博学"作为校训箴言之一,也是以王大珩精神勉励学生们,不仅要懂得自己攻读的专业,也应涉足其他领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杨玉新说。 TGjxy1A
$XKUw"%
求是 删除自己头衔前的“著名”二字 S(rnVsW%Ki
~4c,'k@
王大珩先生的“求是”态度,是他突出的性格之一。
0BAZWm
[FBc&HN
1982年,光学专家蒋筑英去世后,姜会林负责收集整理他的事迹材料,其中写道,“蒋筑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的研究生”。当王大珩审查的初稿返回到姜会林手中时,文字类似“著名”的字样统统被划掉了,他还指出:“不能随便使用这样的词,是不是著名,要由社会来评价。” y{XNB}E
/gn\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