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光学奠基人王大珩院士逝世后,长春社会各界人士十分悲痛,应王大珩院士生前所在长春工作单位广大科研人员、师生的请求,经王大珩院士家属同意,王大珩院士部分骨灰于30日回到长春,将在一周内接受社会各界人们的深切吊唁。 xgX"5Czvv`
sU/R$Nbr
30日清晨7点,在长春工农二胡同内,前来悼念的人们胸前佩戴白花,手持横幅,列队在甬道两侧,“长春光机所迎接王大珩院士回家”“深切缅怀光学泰斗 大珩精神永存春城”“我们怀念您”等标语后面,是一张张神情凝重的面庞。 i"h '^6M1
^zMME*G
王大珩先生的骨灰在家人的陪伴护送中,来到他曾经生活工作了31年的故居厅堂内。前来哀悼的社会各界人士手持黄色菊花,对仙逝的王老先生做最后的告别。 "0nT:!BZ
i09w(k?
曾经和王大珩共同工作多年的长春光机所高工顾马法回忆说:“王所长对我们所的工作人员特别关心照顾,到了北京时候还时常回来看望大家,惦记着我们长春光机所的发展。王老特别强调‘一竿子插到底’,意思就是搞科研一定要有生产成果,否则就像熊瞎子掰棒子。王所长的贡献是数不清的。” b~1]}9TJ
G9/5KW}-
中科院长春光机成立于1952年,是王大珩先生一手创办的。光机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光学及精密机械学的研究基础,相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八大件一个汤”(指8种光学仪器和融化态光学玻璃),一举改变了新中国在该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奠定了国产精密光学仪器的基础。 y~w -z4
I.M@we/bR}
王大珩院士多次承担国家大型科研项目。在回忆当年艰苦的科研条件和薄弱的基础时,王老曾戏谈到“就好比我想吃红烧肉,却要从猪开始做起”,然而他却每次都毅然决然,勇于担当。“王老先生为人达观,我就曾有幸和他同台说相声。他自己写剧本,把艰涩难懂的理论术语通过艺术的手法娓娓道来,80多岁了还在我们所里的联欢会上表演节目呢。”长春市副市长钱龙生在追忆同王大珩院士的交往中说到。 JVoW*uA
RO([R=.`/
走出吊唁堂,多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眼圈红了,眼里含着泪,神情悲痛。他们中有一位叫吴文菊的老人,是当年光机所所长办公室的秘书。吴文菊老人回忆说,大珩先生特别平易近人,治学严谨。记得他交代我说,他自己写的稿子,稿费归所里;和他人共同发表的稿子,比如年轻的研究生啊,稿费分给他人。“他是国家的巨星,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太阳。” #DN5S#Ic
%SwN/rna
在长春光机所,就是这样一个在王大珩所长带领下的团队,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光学观测设备:用来测量中程地地导弹轨道参数的我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用来记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以及我国第一颗可回收对地观测卫星所用的对地观测系统…… P?y3YxS
cPemrNxydN
前来吊唁的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光机所的师生们回忆起王大珩院士,敬仰之情不胜言表。长春理工大学的李老师说:“王老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高度和成就是难以企及的,令我们万分敬仰。大珩精神将与长春人民同在。” 2
f"=f^rf
rT2gX^Mj&
长春光机所大珩班的学生黄尚兵说:“我作为一个学生,要继续发扬老一辈的那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努力学习,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