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后,网上流传“这是日本人进行海底核试验”的猜测。事实上,核弹引起的地震和天然地震在地震学表现上有很多不同。从震相、波动、震源深度、地震能量等几个方面分析,可证明这个猜测是无稽之谈。 I$$!YMm.N
''G@n*
1.震相:地震、爆炸,波组不同 tBrVg<]t
",a
fv{C
震相指地震图上不同类型、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天然地震的常见震相有纵波(P)、横波(S)和面波。大多数天然地震的P波振幅小于S波振幅。而人工爆炸的P波振幅大于S波。这是因为激发的地震波频率高衰减快,低频的面波振幅也小。此外,对核爆炸,震中距大于1000km时,通常会检测到视速度约3.5km /s的Lg波。 -t]0DsPg
xQQ6D
2. P波初动:压缩、膨胀,方向不同 2.yzR DfZ
Ne%X:h
初动指的是地震波到达地震仪时,所测质点的最初的振动方向。初动分为向外的压缩和向内的膨胀两种。大多数天然地震是地下岩石破裂、滑动所引起的,破裂面很大,持续时间较长,表现在地震波上,是不同方位的地震台接收到的P波初动不一致,有的是压缩,有的是膨胀。由于震源特性不同,地下核爆炸震源过程要简单和短得多,球对称压缩(各个方向都向外压缩),使所有地震台接收到的地震波初动都是压缩的。 kDsUKO
p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