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光行天下搜索“
非球面”,除去广告及加工设备外的所有内容无差别汇总,并作一定的删减整理(有部分内容忘记加引用)。
_;(`u!@/{ 9pUvw_9MY 定义 oFM\L^Y?$$ 球面镜:一般
镜头中所用的镜片,都可以看作是球体的一部分,它的表面曲率是固定的。但是在由光轴上同一物点发出的
光线,通过镜头后,在像场空间上不同的点会聚,从而发生了结像位置的移动,这就是
球面像差。对于全部采用球面镜片的镜头而言,这是一种无可避免的像差。它的产生是由于离轴距离不同的光线在镜片表面形成的入射角不同而造成的。
*p:`F: 非球面镜:为了校正球面像差而开发出来的,功能就是通过修改镜片表面的曲率,让近轴光线与远轴光线所形成的焦点位置重合。世界上第一支使用非球面镜的镜头是卡尔蔡司制造的,时间早的吓人,1901年,但非球面镜大规模进入民用
光学领域还是在日系厂商开发出低成本制造技术之后的事情了。
非球面镜片,看起来也没啥不同的。 M4
SJnE 非球面的焦距:等于其面顶半径所定义的球面透镜的焦距。焦距是一个极限值,即无限靠近且平行于光轴但是不在光轴上的光线汇聚的地方距离主面的距离。所以它与非球面系数无关。 b~fX=!M ZEMAX MANNUAL定义:旋转对称多项式非球面是通过偏差球面(或由圆锥系数定义的非球面)的多项式展开式来描述的。偶次非球面模型仅用径向坐标的偶数次幂来描述非球面。这个模型个使用基本曲率和圆锥系数。面型公式由下式给出。
uMVM- (g% xFxl9oM." Conic(公式中的K):<-1为双曲面,=-1为抛物面,-1<k<0椭圆面,,=0为球面,k>0扁椭圆面,基本上绝对值介于10以内,相对好一些,0.0几或者大于10基本上可以取为0。
[1] 28FC@&'H mAMi-9 Fd Ezt 优化方法 OLh`R]Sd 优化时,先优化球面的半径 —厚度(空隙)再优化conic—— 非球面系数(一般先低阶再高阶,视具体情况而定) 透镜面型变化的很奇怪,可以限制表面slope,或不同视场光线在表面的位置。 t\~lGG-p conic是圆锥系数,决定镜面是球面,双曲,抛物,还是椭球面的
参数,
一般会限制它不过大,par1是2阶非球面系数,它和圆锥系数是存在重复的,所以一般不会增加这个系数的优化,直接从par2四阶非球面系数开始优化。(也有说第二项会严重改变曲率半径
[2])
N1,=5P$ 如果片数多,又不想全部做非球面,可以使用“工具”,
“设计”里面的“找到最佳非球面”,从这个面和它对应玻璃另一面出发,慢慢优化上去。[3] fHhm)T8KB Tlrr02>B{ 约束太宽,zemax优化圈数过多,一圈一圈慢慢优化,加约束,球面变为非球面的时候两项两项加。
[4] h07Z.q ; e9e%8hL 具体优化顺序 sq TBlP Q:那一般优化的时候是先优化k值吗,效果不好再优化高次项?因为现在觉得优化起点不同,可以优化出来好多个满足条件的非球面方程,不知怎么判断哪个效果最好。。。 3D_Ky Z~M+ 如果你要批量生产,可以先优化K值。如果做实验用,建议直接优化4次项,不满足需求再优化6次及、8次、10次。。。判断的话可以看优化函数和像差,具体要参考你的系统要求。
?#;
oqH< 不管是先优化K值还是高次项,最后出来的效果像差都满足要求,其实我的意思是优化像差是靠高次项来还是靠K值来,这个没经验,在像差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不知道那个方程效果好,靠高次项优化的话K值一般都很小,比如-0.004什么的,如果靠K值优化的话,一般会大很多,比如-0.55什么的,所以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优化起点的问题了。。。
[5] Z0&^U#] 88}+.-3t$ 相关操作数 NbOeF7cq+ PMLT, PMGT, PMVA, PNGT, PNLT, TETX, TEDX
rt">xVl RrrW0<Ed 如何消除拐点? vzV,}
S*c 《非球面眼镜片的像差分析和设计》这篇文献里提到利用镜片表面矢高微差值约束条件消除拐点,我还是不知道在CODE V里怎么设置。在ZEMAX里,用FTLT和FTGT来限制,一般不会出现拐点,特殊除外。 "hwg";Z$n M
S
3?#b 非球面镜头的畸变过大,怎么处理? 4w,=6|# 在畸变较大的位置增加视场点,然后控制畸变就好了,非球面尽可能多控制几个。
[6] [-o`^; HR)Dz~Obw 针对三片结构,能单独用非球面校正球差和色球差么? #vrxhMo 軸上色像差和透鏡的Power及材料的分散率有關,非球面的加入只改變面形,不能改變前述兩項,所以答案是否定的。
T=r-6eN 非球面似乎也不能校正场曲,不影响高斯光学特性。(这部分不太懂,是不影响近轴光学特性么?) lyGQ6zlSn o?nlnoe 公差分析 HT]W2^k 非球面对系数做公差没有任何意义,非球面表面的公差来源于模压后的表面随机偏离,体现在矢高的RMS和PV值上。因为检测的时候一般都是用轮廓仪检验矢高,而且加工的企业给出的加工能力也是以矢高PV公差提供的,而矢高和系数已经完全不是线性的关系了。
[7] m|q?gX9R kwxb~~S}h( 制图 HQHFD0hv n\d`Fk
BiGB<Jr 9$,x^Qx 7sP;+G 如何得到非球面最佳拟合半径 GC?X>AC: Q:光学零件图纸中有非球面,除了标注了非球面半径,以及各阶非球面系数外,还在技术要求中标注了“非球面拟合半径”这一条。比如一个图上标着非球面R-144.6731,以及4th~12th系数,还在技术条件里写着“非球面拟合半径R-145.38” ;请问各位,这个数值时如何得到的呢?是在zemax里有吗,还是怎么计算得到的呢?
[ZwZGAP 根据非球面矢高,原推出的R OLXkiesK{ /H#- \r&r 非球面加工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