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进入“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高校一共有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高校一共有95所。最近,教育部要对“双一流”高校适时启动中期评估的消息传出,引起教育界及社会舆论关注。 o&fAnpia=
I_'vVbK+>
对“双一流”建设进行中期评估,关键要对建设不合格的学校亮出“黄牌”,而不是把评估变为成果展示。同时,在“双一流”第一期建设结束后应有退出机制,避免“双一流”变为一些高校新的身份标签。 HQ ^> ~
nWmc
从“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时起,尽管有关部门反复告诉公众,这只是“建设名单”,不能将其作为“建成名单”,更不能将其作为学校的身份标签,但是,我国社会舆论以及地方政府、用人单位,都存在把“双一流”视为身份标签的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政府就把本地有多少学校、学科入围“双一流”当成高等教育的建设成就,在引进人才时也明确要“双一流”学校的毕业生。这是“双一流”建设被严重误读的结果,而这种被误读应也在意料之中。 9V[|_
p\b:uy6#
jYO@ %bQ
公众之所以把“双一流”视为高校新的标签,主要是延续了之前看待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的思路。985、211也只是高校建设工程,是投入资金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建设一流,然而,985、211不知不觉中却变成了一些学校的等级和身份,进入这些学校不但获得更多的教育投入,而且也有更高的级别和地位。 i2)rDek3]T
WTSY:kvcCY
985、211高校之所以存在标签化的问题,是因为这一方面带有比较强的行政评审意味,因此,社会舆论以及学校都把学校入围视为对学校办学的认可,进而入围本身就成了办学成就,也导致学校“重入围,轻建设”。另一方面则是985、211没有退出机制,只要入围,不管建设如何,就一直有985、211的身份。 -Ufd+(
KX[_eOL
我国在启动“双一流”建设时,明确提到了985、211工程建设的弊端,因此提出“双一流”建设要实行动态淘汰,引入竞争机制。但很多人并不相信真会有淘汰。如果他们相信的话,就不会用“双一流”毕业作为用人标准了,因为说不定再过两年,这所学校就会因建设不合格而被调整出建设名单。 X -w#E3
h,rGa\X~0
据报道,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传达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时指出,“双一流”是滚动式的,进入名单“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教育部今年要适时启动中期评估,对建设成效不明显的高校、学科“亮黄牌”,任务重、压力大,全校上下要充分重视。这说明,“双一流”淘汰不是一句空话,将会动真格。 EX=+TOkAf
Yf7n0Etd,
建立“双一流”建设高校退出机制,对引导学校“重入围,更重建设”,以及防止“双一流”成为学校新的标签,十分重要。如果有若干所学校被调整出“双一流”建设名单,那种把“双一流”标签化的观点才会没有市场。 dkLc"$(O
Rfeiv
不独“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淡化标签,我国正在推进对项目、人才的评估、评价改革,也明确要求破除“唯帽子论”,即不应把入选计划、获得项目,作为身份与头衔,所有评价都必须针对本身的价值和成就。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对学校办学以及项目建设进行评价时,进行独立的、专业的第三方评价,而不能再进行行政评价,这才能摆脱行政和利益因素对评价的影响,防止评价身份化、标签化、头衔化。这是“双一流”建设进行中期评估应当注意的问题。(北京青年报 艾萍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