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敬重院士≠盲目崇拜
近日,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先后公布了2017年增选的院士名单。在向“新科”院士表示祝贺的同时,也须警惕另外一种现象——“院士崇拜”。 |w; hu]
Qc4r?7S< [attachment=80612] >-S? rXO 盲目崇拜(光行天下配图,来源于网络) Y7*8 A, 现实中,“院士崇拜”现象屡见不鲜:科技规划院士牵头才够权威,项目评估院士主持才有分量,会议没有院士出席就不上档次,安排座位院士坐第一排……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一些地方的招才引智工作中,“院士崇拜”现象较为突出:凡有院士头衔的就身价倍增,支持经费动辄上千万元;某沿海城市高调推出“国际院士港”,宣称要推动成立“中国院士节”;某内陆省份高规格举办“院士联谊会”,意在借院士之名争取更多科技资源…… 4)Jtc2z7Z\ au=A+ “院士”通常是授予科学家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然而,过度崇拜院士的倾向却要不得。细析起来,“院士崇拜”的根源,是把“最高学术称号”等同于“最高学术权威”,认为院士就是“最高学术水平”的化身。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R:N4_4& C~ srS2v\1: 首先,评选院士依据的是候选者过去的科技成果和社会贡献,而不是简单同当前的学术水平挂钩。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所说的那样,“获得院士荣誉称号仅仅意味着既往的学术成绩和贡献得到认可,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关于这一点,已故院士王选也说得非常清楚:“我38岁时,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却是无名小卒;58岁时,成为两院院士,但是两年前就离开了设计第一线;到现在68岁,又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已经远离学科前沿。”他指出:“错误地把院士看成是当前领域的学术权威,我经常说时态搞错了,没分清楚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Q[PVkZ +lYo5\1= 以今年新当选的工程院院士为例,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6.37岁——大多数院士过了创新的黄金期,有些人已离开创新一线多年。特别是,当前知识更新和技术迭代速度可谓一日千里,其速度之快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一些年过半百的科学家与时俱进的压力着实不小。 hHA!.u4& _\"2Mdk`] 其次,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科学家特别是优秀中青年科学家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同一个研究领域水平不相上下的科学家往往有好几位甚至十几位。由于增选的院士名额非常有限,选上的固然很优秀,但落选的不见得不出色——原来水平相当的科学家,怎么可能因为一评上院士就水平大涨、一跃成为“最高学术权威”了呢? "Yp:{e TA4>12C6 科技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本质是颠覆以往、推陈出新。对于创新来说,学术平等、百家争鸣像水和空气一样重要。在各类科技活动中,重视和尊重院士的意见没有错,但如果过度崇拜院士、唯院士“马首是瞻”,何来独立思考、标新立异?过度崇拜院士,往往不利于培养自由探索、平等交流的学术氛围,不利于促进中青年科学家的成长。 :zA/~/Wo L
i g7Ac, 消除“院士崇拜”,相关科技部门负有重要责任。在各类科技活动中,应当打破“凡事必由院士牵头”的陈规,实事求是、不拘一格,多让身处一线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参与科技规划、项目评审和成果评估等。对于那些借院士之名搞政绩、弄噱头、谋资源的错误做法,应当坚决抵制。 E5;6ks) z6'Cz}%EP'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两院院士在我国科技界拥有最高学术荣誉,在全社会具有高度关注度,一言一行对学术风气和社会风尚都有极大的影响。希望广大院士坚守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既赢得崇高学术声望,又展示高尚人格风范。期待新老院士牢记总书记的要求,为推动科技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做出更大的贡献。(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