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qdesign |
2014-10-21 11:21 |
应用光学与光学设计基础(迟泽英,第2版)
《应用光学与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H~G_?Mf\O NcB^qv [attachment=59176] $*`fn{2 \; $j
"i& 平装:593页 coyy T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cX&H 定价:59元 s)8g4Yc* 优惠价格:41.3元 (VU: &. "qMd%RP
WSW aq\9]8 <Mxy&9}ic 目录 p/4GOU5g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X3<<f`X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JY4 +MApN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AW%^Xt 1.1.1光波 wRi!eN?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LmseY(i
N 1.1.3波面 q: ?6 1.1.4光线 j@&F[ r 1.1.5光束 m80Q Mosp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jaFBz&P/#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b|qyT* Sl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H+;>>|+:~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x53b/ft 1.2.4折射率 ,4)zn6tC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T},|Gc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sJw#^l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n]r7} 2hM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tn]s>iAd= 1.3费马原理 Fnzv& 1.4马吕斯定律 mC8c`#1T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5)AMl)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mXAX%M U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PI)lJ\ 习题1 )8!""n~ 思考题1 K\,)9:`t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wc'h>w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1\$xq9 2.1.1符号规则 zw_Xh~4"b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zKFF?7#wE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UfnbZ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A>>Ak|s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f)Z$,&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9B{,q6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l/2[>D%4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pi7W8y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bLhTgss](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H"=%|/1M0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AD_")_B|i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nxS|]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5N@k9x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0$3a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m6a`Ok P 习题2 W.'#pd 思考题2 N^*%{[<5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04D>h0yFf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8iGS=M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C' u!^) 3.2.1主面和主点 %iPWg 3.2.2焦点和焦面 'JU(2mF 3.2.3焦距
=8?y$WE 3.2.4节点、节面 YC8wo1;Y!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k*'MU}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A@U*j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tp28?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e):&(8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Vzn0;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HkVnTC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xQ+UZc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9~n`6;R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UT5KYd!=N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z$4g9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AJ}QS?p8s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gx1wd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_8Dv<"a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n=J~Rssp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H=RzY-\a% 3.8透镜 |;sL*Vr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iO 9.SF0:
3.8.2透镜(厚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hjf!FY*F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HNBTc=~t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 >CADTU 3.9.1正切计算法 >Q3_-yY+ 3.9.2截距计算法 -FpZZ8=,M2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v3O+ ;4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ndg1E;>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VzD LG LH 习题3 "AYm*R 思考题3 i<@"+~n~GK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0Xo>f"2<f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2 tD{c^
9< 4.1.1折射矩阵 ,Ei!\U^) 4.1.2传递矩阵 niC ;WK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f#mNx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7>.d*?eao\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w}C#:d 习题4 QiH>!Ssw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2!&"zD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cD.afy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corNw+|/w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aO6%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f80z 5.2折射棱镜 Nm$Ba.Rg 5.3楔镜 5"sd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qSjI_qt5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3<T~t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dCA| )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Lb]!TOl 5.5反射棱镜 d*$L$1S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t57MKDn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0JT"Pv_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_\S)P2c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TOT#l6yqdd 5.5.5棱镜的偏差 HuT4OGBFpC 5.6光学铰链 .*}!XKp0j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3XlX(P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OQ(w]G0LP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8c`EB-y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A@uU*]TqJ8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hGU
m7 习题5 ,J6t
1V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V^2Oa 6.1 眼睛 ygK@\JHn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LG0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br8=R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QM('bbN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RGgePeaw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wlj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m=TBNQTS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knn9s0'Q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h+rW%`B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7Pe<0K)s(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Z x0t5%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kmF UV,Z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r01u3! 习题6 *I:a\o~$[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p[Zk;AT~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sU(<L0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ARUzEo
gcf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_Z>ny&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K)
~ 7.3.2渐晕 ,ZI#p6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yo-`nNFD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buldA5*!o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F8h}\a*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1%$t;R 7.5.1物方远心光路 oeYUsnsbi 7.5.2像方远心光路 qTrM*/m:]L 7.6场镜 5BJn_<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z"nMR_TTu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U5
ia| V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8e5imei 习题7 b*(,W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 QT?;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_()|; !y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llN/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Bz(L}V]\k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ov<vSc<u 8.1.3发光强度 m*wDJEKo 8.1.4(光)照度 bt* 8.1.5光出射度 :9DyABK=Cv 8.1.6(光)亮度 3*T/ 7\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c|@OD3w2lM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JRM(V+IEv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b0sj0w /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_"[:t 5Z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7z_ZD0PxPc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wV\7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wh#IQ.E- 8.4像平面的照度 )(OGo`4Qz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HZ2f|Y|T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Lyb4# M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v.ow`MO=;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s0GAp"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A{dqB 习题8 Py?e+[cN 第9章色度学基础 /2''EF';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Es- =0gpK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1+"d-`'Z2O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n<P&|RTZ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Rh!m1Q(-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M6ZXq6J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EURp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m70AWG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HF764@`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p' 6h9/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光源 yf[1?{iVo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wk1p-hf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rmi&{o: 第10章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xAD;A4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qC=9m[MI 10.1.1棱镜转像系统 62kA(F0e, 10.1.2透镜转像系统 mo9(2@~<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g\9&L/xDN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F6<N]i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AQTUd(_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m" 10.3.1外调焦系统 ?^J%S,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q6hH]Q>w*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vM-kk:n7f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i03=Af3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2eKw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nltOX@P- 10.5.1分辨率α j >`FZKxp 10.5.2视放大率г {3SK|J` 10.5.3视场角2ω m^zD'] 10.5.4出瞳直径D′ qW*k|;S 10.5.5出瞳距离lZ′ &> _aY #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FRL;fF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Y!$WP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fLeHn,*,"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4=%,0.yt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z8r?C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C^LxJG{L5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aO}p"-'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vXZP>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uX"n`Dk 第11章显微镜 I.Xbowl 11.1概述 t0Lt+E|J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Ki1 zi~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8hJ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y(UI/c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fOKAy'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S;/pm$?/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iVuac]E++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Q<DXDvL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s'd\"WaQV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l^%52m@{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XA*:8~! 11.4.1显微物镜 \ [M4[Qlq 11.4.2显微目镜 WRRR "Q$ 11.5显微镜的照明系统(米) RQu[FZT,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8M,z#DF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rWqr-"0S.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O r\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R7;X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6JeAXj1g+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dV$H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Z~$`!J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ar S@l<79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5Vdy:l 12.3.1照相机的分类 #s#BYbF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jwuSne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参数及特点 @7;}6,)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naA8RD5/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IdkXAB. 12.6微显示投影机(★) ynf!1!4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VY==t~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G)f!AuN=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5 /T#>l<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uJ fXe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IEuu^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e*{ 13.2.2单模光纤 |N3#of(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cL`$h4DD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4hA Fy6l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cBU3Q<^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5^DQ|Hg ^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TTWiwPo59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tT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T&r770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geN
dx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_EP~PW#J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k9NHdi7&2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gR_Exs'K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ELg$tc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f]C^{Uk# 14.1.3垂轴几何像差 M"msLz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1=z\,~b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ux17q>G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bweAmSs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e?
|4O<@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Z^%HDB9^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8o).q}>&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YUyYVi7clq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D1A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v-"nyy-&Z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V@EyU/VJ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C~nL3w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wR!l#!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E!] /oY< 15.2ZEMAX评价函数 v0bP|h[t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RXu`DWN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o~]d 15.2.3默认评价函数 7xO~v23oe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3;!!`R>e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w6-<HPW<S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 L
' >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s"2+H}u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 $'H?lO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0xaK"\Q 15.4.3显微物镜设计 C0>L<*C 15.4.4目镜设计 hx4c`fOs 15.4.5变焦物镜设计 ~0}d=d5g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