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qdesign |
2014-10-21 11:21 |
应用光学与光学设计基础(迟泽英,第2版)
《应用光学与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HL 8eD^ 2{oThef[O [attachment=59176] ' 4O- ISNcswN# 平装:593页 CL9yEy"V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Y(VO.fVJK 定价:59元 Ly #_?\bn 优惠价格:41.3元 yrr)
y
g22gIj]
BIMKsF Zt 4gZ&^y' 目录 92[a;a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VmvQvQ/9R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X0uJNHO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f_\_9o"l 1.1.1光波 HEY4$Lf(I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x;#zs64f 1.1.3波面 ~5OL6Bi-q 1.1.4光线 -x]`DQUg 1.1.5光束 pn%#w*'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HW[L[&/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wk$,k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5Ec/(-F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Icixu'O 1.2.4折射率 ls|LCQPx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6X_\Ve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bB6[Xj{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Qn+:/zA;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63&^BW 1.3费马原理 Lp&k3?W 1.4马吕斯定律 6mPm=I[oh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S~yR5cb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ejePDgi_[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9O`U)s 习题1 y8
E}2/ 思考题1 qx)?buAij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Sc$UZ/qPT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SW 8x]B 2.1.1符号规则 0b-?q&*_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Pqp *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1mgLX_U9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_D;@v?n6!O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mG2'Y) Sz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W>-B [5O&[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WFv!Pbq,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I.jZ
wW!r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L=;1,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R: Z_g!h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eV!L^>>>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9lzQ\}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SNY (*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vmZ"o9-{#X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dq#e9 习题2
vNDu9ovs- 思考题2 P~ 0Jg#
V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t~p
y=\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1|| nR4yK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l0g`: 3.2.1主面和主点 {ERMGd6Jp 3.2.2焦点和焦面 B#l?IB~ 3.2.3焦距 l|"6yB | 3.2.4节点、节面 "Ij I'c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Ngy=!g?Hk=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_eQ-`?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4g` jd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I9
64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nWYCh7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7cdMC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7G@g?UZ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U~f4e7x*O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0'c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L'A)6^d@S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DXNo(:r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y>a
nE}n{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4>k%d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j/D@H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bnb': f 3.8透镜 +s[\g>i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l*
dV\ B 3.8.2透镜(厚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On_@HQ/FI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blt'={Z?.x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2:\:H~3 3.9.1正切计算法 FQsUm?ac: 3.9.2截距计算法 U.oksD9v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fw-\|fP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nd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7}o/: 习题3 dJuD|9R 思考题3 |zsbW9
W*m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LF<wt2?*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Hh[Tw&J4 4.1.1折射矩阵 `}gbc69 4.1.2传递矩阵 ](0mjE04<d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4`v!Z#e/aX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F`+\>ae$h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wxQ>ifi9Z 习题4 WrGK \Vw[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I*|P@0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pH(WHT+/H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apXI.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J=P,](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L3X_Me 5.2折射棱镜 3z =^(Y 5.3楔镜 FiAY\4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Ve 3 ;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J>0b1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4i>C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sH#X0fG 5.5反射棱镜 vsyWm.E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c/3$AUsuO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jg@w%~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FF8ie 8L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Q(7ob}+jQ 5.5.5棱镜的偏差 1+kE!2b;b 5.6光学铰链 a$11PBi[9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B|=|.qp$)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3/VCYje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 xm{&0e)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q3e8#R)l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XVVD 0^ Q 习题5 P87#
CAN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wD\ZOn_J 6.1 眼睛 Yg|lq9gD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x34f9!
't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GC@+V|u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U^lW@u?: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Do7=#|bAM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ati7{2!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v
0*]NiX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kQ>^->w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q1VH5'p@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Bn?V9TEoO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m"2d$vro"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_+XDO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_wDS#t;!M 习题6 I s57F4[}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PgM (l3x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k\r(=cex6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jKI^aC<[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QfjN"25_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N!&:rK 7.3.2渐晕 ,Ds.x@p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yl&UM
qI(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TX8<J>x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8P' ana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gN6rp(?y 7.5.1物方远心光路 wNJzwC&iQ 7.5.2像方远心光路 s,]%dG! 7.6场镜 &}6KPA;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_banp0ywS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DPn=n9n2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 Hy,7 习题7 5sO@OV\
y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N5zlT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d(`AXyw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ecJ6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LC+ PZV@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0O 8.1.3发光强度 ,3i,P(?( 8.1.4(光)照度 RJeDEYXeg 8.1.5光出射度 AV8T 8.1.6(光)亮度 a,t``'c;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aolN<u3G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XurC}#\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D^JzEy'?C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WG71k8af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5~sx:0;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Y 9SngxM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I`(l *U 8.4像平面的照度 ykg# {9+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EIG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m#/_x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k<w!B*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 (On|h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6m VyIe 习题8 3uu~p!2 第9章色度学基础 q"qo.TPh|$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Ty(@+M~-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D#A~Nbc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r,P1^ uHx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V
D?*h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smY$-v)@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Yj%f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QJRMF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tirIgZ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kUx&pYv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光源 J<gJc*Q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_Us*+
2(4L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p&!RI(l 第10章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g.JN_t5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gd/H``x|Y 10.1.1棱镜转像系统 <N,)G
|& 10.1.2透镜转像系统 ,6^znOt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j VgFZ,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p kMN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M@1r:4CoKH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Hmo1|_S| 10.3.1外调焦系统 :q<Z'EnW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YT/kC'A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GV6K/T: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Dx=Yf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V==z"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o'<^LYSnB 10.5.1分辨率α $2DuB 10.5.2视放大率г {4aWR>< 10.5.3视场角2ω 6pOx'u>h+ 10.5.4出瞳直径D′ {+<P:jbz; 10.5.5出瞳距离lZ′ nfW&1a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Z+`{ 7G?4m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L%}zVCg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D1A}X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 )~Y-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gk BdR +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w6dFb6~R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F"QEL#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t&Os;x?To?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vKwQXR~C 第11章显微镜
8@{OR"Ec 11.1概述 4Tc&IwR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e^YHJ>@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d%I"/8-J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S_T^G` [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b*fgv9Kh'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J/B@..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WXzh5D2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1
Q-bYJG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f=!PllxL: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0TVi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rZ^^`4R 11.4.1显微物镜 %B5r"=oO 11.4.2显微目镜 qrvsjYi*w 11.5显微镜的照明系统(米) @UBjq%z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bb42v7?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6Wzj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U`Jy!x2m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g>d;|sK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2-zT$`[]J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9jp:k><\(c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GBFw+v/|4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yY6rI;: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Giq=*D+ 12.3.1照相机的分类 DcIvhB p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t#nn@Yf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参数及特点 YI-O{U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04%S+y.6&Y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o47r<>t 12.6微显示投影机(★) G1t\Q-|l0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w#JJXXQI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 DZD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h'FHCC+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X TU8G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N4;7gSc"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2,vB'CAI 13.2.2单模光纤 )5%C3/Dl!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133I.XBU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FVv8--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PO[hC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T,fI BD: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 rNXQ`/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Z3;!l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vR 9H(#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r4x3$M c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AeIrr*~]B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krq/7|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NO Dg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jpoHvth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c/L>>t 14.1.3垂轴几何像差 TGuiNobD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1%M&CX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CV$],BM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l?Y_~Wuw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d;Hn#2C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B)$c|dUV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4fh^[\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C\_zdADUb%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wQL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U,/6;}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w.Ezg j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UX`]k{Mz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c~A4gtB=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eZ a:o1y 15.2ZEMAX评价函数 e73^#O&Xt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eRbGZYrJ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0Q1FL MLV 15.2.3默认评价函数 GZ!|}$8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m3.h!dq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kH*P n'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Jxf~&!zR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P8[X@Lu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KDi|(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5q{h 2).) 15.4.3显微物镜设计 ufa41$B'yG 15.4.4目镜设计 c_{z(W" 15.4.5变焦物镜设计 +c:3o*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