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qdesign |
2014-10-21 11:21 |
应用光学与光学设计基础(迟泽英,第2版)
《应用光学与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bPlqS+ai_ /:+f5\"-b [attachment=59176] -E$(<Pow~\ i7%v2_ 平装:593页 ^n @dC?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FQO@y 定价:59元 Z8Jrt3l{2 优惠价格:41.3元 ef Moi 'v <T3 v|\6~H
dbE]&w`?d ? ZqvR^ 目录 S`\03(zDA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O^aFIxk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uZg[PS=@!X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dr[sSBTY" 1.1.1光波 Fx3CY W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U5iyvU=UG 1.1.3波面 tbH`VD"u 1.1.4光线 yMd<<:Ap 1.1.5光束 e}PJN6"5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UMt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h:4Uv}Z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9sgyg3fv>5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M3 TsalF 1.2.4折射率 R [[
#r5q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mRNA ,*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S{0iPdUC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D@+j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FJ/c(K 1.3费马原理 a(eKb2 CX 1.4马吕斯定律 .:b&$~<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j@Ta\a-,x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O-=~Bn
_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Nuebxd 习题1 }MiEbLduN 思考题1 GBvgVX<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0 PR>QJ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N,4. %|1 2.1.1符号规则 vg"$&YX9"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WdK#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e!B>M{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8E+]yB"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nj(\+l5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 ";^nk*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2LTMt?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Cd7imj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eVetG,["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c)hyw?[Y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k=&ZV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hHsN(v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C]bre^q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G[yV>pxv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JS^QfT,zE 习题2 qj#C8Tc7 思考题2 i[#XYX'\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O+)[D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 )fmfY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Gm.sl}, 3.2.1主面和主点 I;g>r8N-Bu 3.2.2焦点和焦面 ~x-v%x6 3.2.3焦距 (rE.ft5$9 3.2.4节点、节面 J/(^Z?/~P!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2v,J]v_[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N fBH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n3Qcht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r1A<XP|1?I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tZL {;@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1KMSBLx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ZR<z$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7jJ3G*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6>Z)w}x^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glK~G!i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WcOnv'l,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U ID0|+%Y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NE)Yd7m-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Jmml2?V-c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WE 3.8透镜 oO4hBM([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G&z^AV 3.8.2透镜(厚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t}wwRWo2?f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Sr=|j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n|N?[)^k 3.9.1正切计算法 oWb\T
2!m 3.9.2截距计算法 p&$O}AX|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fWz=bJ"V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pdySip<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R^?9V=Y<T 习题3 oiTSpd- 思考题3 UGD B4S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e f&|Pi-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k4-S:kVo 4.1.1折射矩阵 { u %xc"0y 4.1.2传递矩阵 gA:unsI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Kn*LwWne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C7=N`s}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1+/`w 习题4 <]f{X<ef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Z:)Y*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Emmzucv|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7z:`+Y##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fl}!V4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k!"6mo@rd 5.2折射棱镜 g%_3 5.3楔镜 .(%]RSBY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4Ifz-t/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NilnS!BM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f=IF_|@^S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HJ_8 `( ' 5.5反射棱镜 q|sT4}
=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JLak>MS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A=+1PgL66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8bdx$,$k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KP)t,\@f! 5.5.5棱镜的偏差 `4-N@h
5.6光学铰链 `b KJ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jct'B}@X(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t\WU}aKML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sV;q(,oru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
VdCj%r>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wQ M
?h 习题5 rpUTn!*u/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zSagsH |W 6.1 眼睛 W1JvLU5L*r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 n<SpW;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RmD%[f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iU+mRLp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CT/>x3o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9\VV++}s>o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Oe21noL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cz7jD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n )PqA*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LNKbTc[m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_d3|]N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zeD=-3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K!8l!FFl 习题6 tB`IBuy9!"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SA1V),~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9
^=kt 2[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gnadx52FP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L]q%;u]8!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J1ET,z 7.3.2渐晕 ?DE{4Ti/[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7-;$V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sJMpF8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IEe;ygL#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uANpqT}! 7.5.1物方远心光路 G!Yt.M0 7.5.2像方远心光路 %I;uqf 7.6场镜 }l&y8,[: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I#'yy7J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R_s(2vz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Ira~N 习题7 Q$Rp?o&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kC*<f\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2Vs+8/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u9>c*Ss\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XePGOw))O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b 3 8.1.3发光强度 8\G"I 8.1.4(光)照度 %pLqX61t= 8.1.5光出射度 _p?s[r* 8.1.6(光)亮度 g>g*1oS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U?ZWDr"*`w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zYM0?O8pJ~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j8%Y[:~D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BY':R-~(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FH{p1_kZ=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x$ps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Wiyiq )^ 8.4像平面的照度 q.j$]?PQ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u4'B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j=c< Lo`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yEH9"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R,fAl"wMu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b\=AS= 习题8 t^2$ent 第9章色度学基础 Gzwb<e
y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4O:HT m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DQ&\k'"\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v5&W)F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d$8K,-M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w_DaldK*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9Q1w$t~Y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O"zp65d(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j\jT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B5+$VQ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光源 DR]4Tc z#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aimf,(+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
t?44[ 第10章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A04qk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PR*EyM[T 10.1.1棱镜转像系统 QU(Lv(/O 10.1.2透镜转像系统 phB d+zQc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YN~1.!F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FEX67A8/;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ExyRO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O-box? 10.3.1外调焦系统 @jq H8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MZqHL4<|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tgHN\@yj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5DO}&%.xt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F%4N/e'L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xk3)#* 10.5.1分辨率α :Zo^Uc:*w 10.5.2视放大率г @, AB2D 10.5.3视场角2ω K)}Vr8,V 10.5.4出瞳直径D′ 0DN&HMI# 10.5.5出瞳距离lZ′ R]RLy#j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bJkFCI/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6/vMK<Fz9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C%j@s|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r{_1M>F
D!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 )4bf"~8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3MXAFe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dl"PWkJv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OAEa+V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EW3--33s 第11章显微镜 ca,c+5 11.1概述 Hl*#iUq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WF6w+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v[R_6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jS^+Xf?^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ljjMQI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SRU#Y8Xv|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wo$ F_!3u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woN
d7`C}7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F<UVQ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Zm(}~C29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238z'I+$G/ 11.4.1显微物镜 Vg
mYm~y' 11.4.2显微目镜 Tb*Q4:r" 11.5显微镜的照明系统(米) 2uMSeSx$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A2Iqn5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 TNJuuO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3wfJ!z-E8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8^R~qpg%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n@S|^cH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yqk96z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q~X}&}UT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e'=#G$S?g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db3.X~Cn#s 12.3.1照相机的分类 2%MS$Fto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RhE|0N=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参数及特点 g%D.sc)69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k\ZU%"^J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cUw} 12.6微显示投影机(★) "\M3||.!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H{_6e6`e.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c\2'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F Jc[J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w2K>k/v{-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a:L^a?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1z@ ncqe 13.2.2单模光纤 0f;|0siTAm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t,kai6UM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lO}I>yo}\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KnK\X>: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b'RBel;W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R]o2_r7N"}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lnV!Xuf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e C&!yY2g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Owh:(EJ"d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lW]&a"1$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Q|ACNpYM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O7phjzgD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xTu|V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cOP%R_ak? 14.1.3垂轴几何像差 1#2L9Bi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8=mx5Gwz-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tpP68)<ns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G52z5-=v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Wa%p+(\<uB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rr\Jf""z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zZ8:>2Ps(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T`Xz*\}Zb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kB-<17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mEV@~){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WX$AOnEv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MhN8'y(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o7yvXrpG(U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w X.]O!^X~ 15.2ZEMAX评价函数 @EH@_EwYV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X[Snv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Oq95zo 15.2.3默认评价函数 I&5cUj{GX-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1*B'o<?P1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go$6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Wk]E6yz6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WK|_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g<i>252>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YKa9]Q 15.4.3显微物镜设计 gy/bA 15.4.4目镜设计 &"X1w $ 15.4.5变焦物镜设计 t;lK=m|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