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qdesign |
2014-10-21 11:21 |
应用光学与光学设计基础(迟泽英,第2版)
《应用光学与光学设计基础(第2版)》是一本涵盖应用光学成像基本理论、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典型应用光学系统以及光学系统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基本方法等丰富内容的核心专业基础性教材与参考书。 x/=j$oA %'e(3;YI [attachment=59176] Wv"tAseu [fp"MPP3 平装:593页 `dP+5u!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Nd!VR+IZ 定价:59元 ?^~"x.<nr 优惠价格:41.3元 ~8*oGG~s ^{:jY, ?]
Jdn*?hc+ yf) `jPM1< 目录 >|)0Amt 第一篇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成像理论 %z~U@Mka 第1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基本概念 ozC!q)j 1.1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n5.>;N.* 1.1.1光波 SbZt\a 8 1.1.2光源(发光体,发光点) sg{D ?zl 1.1.3波面 au|^V^m 1.1.4光线 \'Ta8 1.1.5光束 4_+Pv6 1.2光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N;'HR) 1.2.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y)"j#-eW 1.2.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Y/H^*1 1.2.3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 vo(NB
!x$ 1.2.4折射率 %i8>w:@NW 1.2.5反射光与折射光的能量分布 "<x~{BN? 1.2.6全反射(完全内反射)及其应用 N?;o_^C 1.2.7光路的可逆原理 T-C#xmY( 1.2.8光线在折射率连续变化的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AwUc{h l< 1.3费马原理 ).C! 1.4马吕斯定律 87KrSZ 1.5光学系统及成像的基本概念
4|N\Q=, 1.5.1光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M;6o@hq 1.5.2成像的基本概念 UglG!1L 习题1 QO{=Wi- 思考题1 JA(fam~{ 第2章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理论 t3t0vWE<, 2.1子午面内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k%}89glm 2.1.1符号规则 2BDan^:-Av 2.1.2实际光线经(单折射)球面折射的光路计算公式 [Cj}nld 2.1.3实际光线经共轴球面系统的光路计算公式 rAWl0y_m 2.1.4轴上单色物点经单折射球面成像性质的分析 |90
+)/$4 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与近轴成像规律 {Y91vXTz7 2.2.1单个折射球面的近轴光路计算公式 JhCkkw 2.2.2单折射球面的近轴成像规律 lhoq3A 2.3 共轴球面系统的近轴像面位置与放大率的计算 H:-A; f!Z 2.3.1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转面过渡公式组 (\t_Hs::a 2.3.2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像面位置的计算 P5>5ps"iU 2.3.3共轴球面系统近轴区的拉—赫不变式与放大率计算 yW^IN8fm 2.4球面反射镜的成像规律 qmA2bw] 2.4.1球面反射镜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HY1l}\ 2.4.2球面反射镜的成像放大率与拉—赫不变式 [W$Z60?RR 2.4.3球面反射镜的应用 1@^Ek8C 习题2 c5E#QV0&v~ 思考题2 <*"pra{3 第3章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理论 f{Fe+iPc 3.1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的基本概念 D!}K)T1~R 3.2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基面与焦距 o}MzqKfu 3.2.1主面和主点 .S!>9X,
3.2.2焦点和焦面 tB7K&ssi 3.2.3焦距 6W;?8Z_1 3.2.4节点、节面 l>D-Aan 3.3理想光学系统物像间的解析关系 d"I28PIS" 3.3.1决定光学系统物像共轭点位置的基本公式 3XwU6M$5g 3.3.2理想光学系统拉一赫不变式与系统物方、像方的焦距比 pSQCT 3.3.3理想光学系统的诸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 8b 8\ 3.3.4光束的会聚度与光学系统的光焦度、屈光度 9G#8%[W 3.4理想光学系统的图解求像方法 5BHOHw D{ 3.4.1 光线描迹图解法 +Cf0Y2*@hM 3.4.2直角坐标图解法 -
LiPHHX< 3.5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Z Rkn+; 3.5.1物像位置共轭特性曲线 Fkcx+d 3.5.2放大率特性曲线 SgpZ;\_ 3.6光学系统的基本类型 kxm:g)`=[ 3.6.1焦距f和f′具有相反符号的系统——第一型系统 %e
Sm&` 3.6.2焦距f和f′具有相同符号的系统——第二型系统 e)HhnN@ 3.7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m\/,cc@, 3.8透镜 N&fW9s} 3.8.1单折射球面的基点、基面位置与焦距 ^E$(1><-a 3.8.2透镜(厚透镜)的基点位置与焦距计算公式 OG`|td 3.8.3薄透镜与薄透镜组 |
"Jx 3.9理想光学系统共轴多光组复合的实用方法 aGB0-;.t7 3.9.1正切计算法 3J'73)y 3.9.2截距计算法 "($Lx 3.10实际光学系统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BFMS*t` 3.10.1求像方基点位置与焦距——正向光路计算 *%X6F~h(u 3.10.2求物方基点位置与焦距——反向光路计算 [J)/Et 习题3 5=Kq@[(4 思考题3 s>jr1~~3O_ 第4章矩阵方法在近轴光学中的应用 E3S%s 4.1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1r2
Y 4.1.1折射矩阵 By?nd) 4.1.2传递矩阵 #)^^_ 4.1.3共轴球面系统的作用矩阵 .4Qb5I2# 4.2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矩阵 s,
n^ 4.3矩阵方法在薄透镜系统中的应用 uW}Hvj;0a* 习题4 W/ g|{t[ 第5章平面元件与棱镜系统 I %|@3=Yc 5.1平面折射与平行平板玻璃的成像性质 JFkN=YR8 5.1.1光线经过平面的折射 >vWEUE[ 5.1.2光线经平行平板玻璃的折射 _1>SG2h{fV 5.1.3平行平板玻璃的“等效空气层”概念 ePp[m
zg6 5.2折射棱镜 J| SwQE~ 5.3楔镜 X"h%tsuw 5.4平面反射镜与平面镜系统 k"">2#V 5.4.1平面镜的成像特性 EKZA5J7kn 5.4.2平面镜的旋转效应 |DN^NhtE 5.4.3两面角镜的成像特性 w4\BD&7V 5.5反射棱镜 CO-Iar 5.5.1反射棱镜的基本概念 t< sp%zXZ 5.5.2反射棱镜的视场角 {(rf/:X!p 5.5.3平面反射系统的转像规律分析 EjWgaV 5.5.4反射棱镜的展开及其理论结构尺寸的计算 zlH28V 5.5.5棱镜的偏差 j~Q}F |i8 5.6光学铰链 "\}b!gl$8 5.7矢量分析计算方法在平面镜系中的应用 ~Fy`>* 5.7.1矢量形式的反射定律 8y$5oD6g9 5.7.2矢量形式的折射定律 OmB
TA=E< 5.7.3矢量绕定轴转动公式 Y[W6Sc 5.8平面反射系统中物像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NW
z9C=y 习题5 B!eK!B 第6章眼睛与典型目视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 HHz;0V4w? 6.1 眼睛 hZcmP"wgC1 6.1.1眼睛的构造和主要光学常数 jcE Msc 6.1.2模型眼与简化眼 .iFViVZC 6.1.3眼睛的主要特性 }N?g| 6.2放大镜和显微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qQ^d9EK'?~ 6.2.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yahAD.Xuo@ 6.2.2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lM>.@: 6.3 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 Di:{er(p 6.3.1望远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性质 Zr=ib 6.3.2望远系统的视角放大率 C
8N%X2R 6.3.3望远(镜)系统的基本类型 )X/*($SuA 6.4 目视光学仪器的视度调节 z&O#v9.NE| 6.5 理想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w4UD/zO 习题6 iHPUmTus-- 第7章光学系统中光束的限制 4Rx~s7l 7.1实际光学系统中的光阑及其作用 iQqqs`K 7.2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yE#g5V& 7.3视场光阑、窗以及渐晕的概念 >Iuzk1'S 7.3.1视场光阑、入射窗和出射窗 :vpl+)n 7.3.2渐晕 I?B,sl_w 7.4光阑设置的原则和几种典型系统光束限制的分析 6
Ew@L<v 7.4.1光阑设置的原则 cS4DN 7.4.2几种典型光学系统的光阑设置与光束限制 !v0"$V5+i 7.5远心光路(焦阑光路)(米) /hL\,x2 7.5.1物方远心光路 /jM_mrpz 7.5.2像方远心光路 )IHG6}< 7.6场镜 tAERbiH
7.7物空间在平面上成像的清晰深度——光学系统的景深 yNBv-oe5 7.7.1照相物镜的成像空间深度 SAR=
{/ 7.7.2望远系统的成像空间深度 =NadAyv 习题7 Goxl3LS< 第二篇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zVw:7- 第8章光度学的基本概念与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3f"C!l]Xu 8.1光能与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RjM` 8.1.1立体角的概念与计算 uAUp5XP|Z 8.1.2辐(射能)通量、光谱光视效率(视见函数)与光通量 e?b)p5g 8.1.3发光强度 !scD|ti 8.1.4(光)照度 >TY6O.] 8.1.5光出射度 V C-d0E0 8.1.6(光)亮度 l-<`m#/v 8.1.7光度学各主要光度量名称、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r.EC}>m 8.2光学系统中光通量与光亮度的传递 4ZwKpQ6 8.2.1光束在均匀透明的同种介质中的传播 h$`#YNd' 8.2.2光束在介质分界面折射、反射后,光亮度的变化规律 ];1R&:t 8.3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Zyu/|Og 8.3.1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X3',vey 8.3.2光学系统透过率的计算 Br!9x{q* 8.4像平面的照度 &dr@6-xaq 8.4.1轴上像点照度公式 7VAJJv3 8.4.2轴外像点的照度公式 x:fW~!Xc6 8.5眼睛直接观察与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ygzxCn|# 8.5.1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像的主观亮度 py
@(
< 8.5.2通过仪器观察时像的主观亮度 0OnV0SIL 习题8 D<>@
%"% 第9章色度学基础 wksl0:BL 9.1颜色视觉与色度学的基本概念 2z\e\I 9.1.1人眼的颜色视觉特性 BEUK}T K4 9.1.2颜色的分类与彩色的三特性 ,$N#Us(Wa 9.1.3颜色的混合与匹配 _[t8rl 9.2标准色度系统与色度计算 1_hW#I\' 9.2.1CIE1931-RGB色度系统 2%]Z
Kd 9.2.2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Z.1>
kZ 9.2.3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 LHkQ'O0 9.2.4均匀色品图及均匀颜色空间 [c~kF+8 9.2.5CIE标准施照体与标准光源 MjD75hIZ 9.2.6CIE色度计算举例 Jxa4hM0 第三篇典型应用光学系统 eTbg7"waA 第10章望远镜与望远系统外形尺寸计算 2'] KTHm 10.1望远镜中的转像系统 |gx~gG< 10.1.1棱镜转像系统 ;j9\b9m 10.1.2透镜转像系统 @1:0h9% 10.2望远镜的变倍——可变放大率的望远镜 A6!F@Ic[ 10.2.1间断变倍望远系统 l63hLz 10.2.2连续变倍望远系统 jQ+sn/ROp 10.3望远系统的调焦方式内调焦望远镜 %\Wf^6Y^ 10.3.1外调焦系统 }Wh6zT) 10.3.2内调焦系统——内调焦望远镜 =r9r~SR# 10.4光学测距原理与系统 &%mXYj3y5 10.4.1单眼(合像)测距仪 mbxbEqz 10.4.2双眼体视测距仪 ba@ctkCW 10.5望远(镜)系统的光学性能与主要技术要求 @7<uMasfp 10.5.1分辨率α ypdT&5Mqb! 10.5.2视放大率г t9cl"F= 10.5.3视场角2ω Iz@)!3h 10.5.4出瞳直径D′ T.mmmT 10.5.5出瞳距离lZ′ +&i +Mpb 10.6望远系统的物镜和目镜 !.TLW 10.6.1望远物镜的光学特性和类型 Wl-<HR!n 10.6.2望远系统目镜的特点及常用类型 :j^FJ@2_ 10.7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S DLvi!y 10.7.1光学系统外形尺寸计算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d<;BLA 10.7.2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举例 r]Lc9dL 10.8 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与LAMOST的创新 7.g[SBUOG 10.8.1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简要发展历程 ye}p~& 10.8.2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eq4C+&O& 第11章显微镜 om h{0jA0 11.1概述 5jxQW
; 11.2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光学连接尺寸 ?OlV"zK 11.2.1显微镜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 _zWfI.o 11.2.2显微镜的光学连接尺寸 /Q{P3:k 11.3显微镜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光学性能指标 m P'^%TE 11.3.1显微镜的光束限制结构特点 !\Xm!I8 11.3.2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2*iIjw3g 11.3.3显微镜的分辨率 Pr ]Ka 11.3.4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及适用放大倍率 Bi,;lR5
11.3.5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景深) ({WyDu&= 11.4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 $%R$G`.KM 11.4.1显微物镜 ]X Z-o>+, 11.4.2显微目镜 Uyx!E4pl( 11.5显微镜的照明系统(米) :GpDg 11.5.1对照明系统的要求 T"7~AbgNU 11.5.2主要的照明方式与照明系统 )lk&z8;.= 第12章照相与投影系统 xg_Df, 12.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4(Iplo*Ys@ 12.2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与基本类型 M-V&X&?j 12.2.1照相物镜的主要性能 XxIHoX& 12.2.2照相物镜的基本类型 YjOs}TD lx 12.2.3变焦距照相物镜(*) v[e:qi&fG 12.3 照相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Z_1U9+, 12.3.1照相机的分类 /zDi9W*~1 12.3.2传统胶片式单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2owEw*5jl/ 12.3.3数码照相机的原理、主要性能参数及特点 .
\ 12.4放映投影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别 } :=Tm]S 12.5投影系统与投影物镜的主要光学性能参数 lKZB?Kk^w\ 12.6微显示投影机(★) ~vlype3/EF 第13章纤维光学与光纤传像系统 h\v'9 13.1阶跃光纤的传光机理与主要性能参数 %1}K""/ 13.1.1阶跃光纤中光波传播规律分析——表面波机理 a<}#HfC;' 13.1.2光在阶跃直圆柱光纤中的传播规律及主要性能参数 om?-WJI 13.2阶跃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s*U1 13.2.1阶跃多模光纤传输的模式与归一化波导常数V >{\7&}gz 13.2.2单模光纤
<1%f@}+8 13.3渐变折射率光纤的传光机理与自聚焦透镜的成像特性 e@:sR 13.3.1非均匀介质中的光线理论——程函方程与光线微分方程 ^j-3av= 13.3.2平方律分布的自聚焦光纤中的光线传播轨迹与规律分析 [(1c<b2r 13.3.3自聚焦透镜的成像规律——近轴成像 ;qH O OT 13.4无源光纤传像原理、器件与系统 7qTE('zt 13.4.1光纤传像束的传像机理与主要性能指标 L|bwZ,M=}? 13.4.2光纤传像系统(光纤望远系统,光纤内窥镜) mU}F!J#6 第四篇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与应用ZEMAX !,V{zTR 软件进行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z~`b\A,$ 第14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b[V^86X^ 14.1用几何像差表征光学系统像质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5onm]V] 14.1.1轴上点的光束结构与像差 Vz6Qxd{m3 14.1.2轴外点的子午与弧矢光束结构与像差表示 |$5[(6T| 14.1.3垂轴几何像差 AL>$HB$ 14.2几何点列图的像质评价方法 NaX 14.3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波像差表示与瑞利判据 RV@*c4KvO+ 14.4基于点扩散函数的空域像质评价方法(中心点亮度)与斯特列尔准则 Q0EiEX) 14.5光学传递函数评价像质的基本概念 ?-^~f 14.6典型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与指标 vWGwVH/K 14.6.1望远镜与显微镜成像质量评价 (}}S9 K 14.6.2照相系统与摄影物镜像质评价 `ZC<W]WYX/ 14.7ZEMAX中的像质评价方法 Yw#2uh 第15章应用ZEMAX的光学自动设计原理与方法 y+7w,m2 15.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概念 GnvL'ESa@M 15.1.1光学自动设计基本原理 h@a+NE8 15.1.2阻尼最小二乘法 rRFhGQq1m 15.1.3评价函数的构成与权因子 ;G%R<Z 15.2ZEMAX评价函数 LD!Q8" 15.2.1ZEMAX评价函数的构建 D9M:^ 15.2.2ZEMAX评价函数中的操作符 )ZN|t?| 15.2.3默认评价函数 l+V>]?j 15.3常用几何像差控制在评价函数中的实现 7hsGu a 15.3.1ZEMAX中内建几何像差控制符与特点 720D V+o 15.3.2评价函数中常用独立几何像差复合控制操作符的构建 *QH28%^ 15.4利用ZEMAX像质优化与设计举例 K'GBMnjD 15.4.1消色差双胶合望远镜物镜设计 kh`"WN Nt 15.4.2光路中有棱镜的望远物镜设计 rS;Dmm 15.4.3显微物镜设计 x&0vKo; 15.4.4目镜设计 c"[cNZo 15.4.5变焦物镜设计 1')%`~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