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光行天下 -> 光学设计及经验 -> 变化背后 那永恒不变的一 [点此返回论坛查看本帖完整版本] [打印本页]

youweidong 2013-12-22 17:15

变化背后 那永恒不变的一

在科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正确提出科学问题的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泰勒斯。 pV(b>O  
A jr]&H4  
泰勒斯不为杂乱无章、五光十色的现象所迷惑,相信在所有的自然变化过程中,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元素(本原)是永恒不变的。并尝试在变化无极的自然界背后,寻求世界的多样性统一。 `)& -;CMY  
*{P"u(K  
泰勒斯反对迷信、神秘,坚持用人类能够思维把握的“有形体物质本原”,去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存在和变化。第一次抛弃了世界的神秘创造,人事的神意安排等愚昧观念,从而庄严地宣告人类理性的胜利,自然科学的诞生。 Q_euNoA0  
> F&Wuf  
下面让我们沿着泰勒斯所开辟的科学道路,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尝试着用现代语言回答 bg*4Z?[dd  
Rgw\qOb  
1 那永恒不变的一,是什么? !1]72%k[  
|rka/_  
2 一是怎么来的? 5. 5  
><viJ$i  
3为什么说这个一是永恒不变的? B@Ez,u5  
j08}5Eo  
4通过一,我们能够回答什么问题? a=&a)FR  
13I 7ah  
5它是如何回答的? {v}f/ cu  
Ka&[ Oz<w  
6从一中,我们还能得出什么重要结论?以及可靠性探讨? n|Iy  
DmM<Kkg.J  
如果原子是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的,那么,根据电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同性粒子在斥力作用下将会自动分离,而异性粒子又是相吸的,这就造成同性粒子因斥力而分离,又因异性粒子的引力而聚合,其结果将是电子在引力作用下没入核中。 Vz!W(+  
znw\Dn?g  
这也意味着,理论上这样的原子是不可能稳定存在的。但是,这是不正确的,万物的确存在,原子也的确存在,而且是稳定的,有大量的实验事实和整个化学的支持。既然大自然的力量要让电子没入原子核中,那就我们就须其自然,看看电子没入核中后,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 .dt7b4.kd  
P}KN*Hn.  
电子在异性粒子的吸引下,将会没入原子核,并与质子结合为中子。而现代大量实验观测已经表明:中子具有自旋运动和南、北二磁极。 (n05MwKu\  
yo`Jp$G  
由于一个中子同时拥有南、北二磁极,因此在二个中子之间将会自然产生引、斥这二股力量。而当中子一旦开始旋转运动后,那么在二个粒子之间的力就变成了,引与斥交替变换的“循环场力”。 )C5<puh  
\]e"#"v}}_  
二粒子在斥力作用下将会自动分离,但是还没等它们分离的太远,循环场力已转换为引力。引力把分离状态的粒子重新拉回。但是还不等它们相互碰在一起,循环场力又自发转换为斥力,斥力再次把二粒子推回平衡位置。二粒子在循环场力作用下,即不会分离的太远,也不会紧密聚合在一起,而总是自发的围绕在一平衡距离L0内做着永不停息的分合运动,通过有序变换的分合运动自动建立起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连接。 a?.hvI   
ykH?;Xu  
一定数目的中子在循环场力作用下,将会自发形成一个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原子。随着中子数目的增加,元素的结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递变。 l Ot3^`  
3*"$E_%  
实验表明原子同样具有磁矩。不过,不同的原子由于所含中子数不同,内部结构不同,向外产生的循环磁场不同,这就导致不同的原子自发建立连接时,所形成的平衡距离L1、L2、L3是各不相同的。 4P( Y34j  
w?d~c*4+  
如果将大量的原子聚集到一起构成固体,那么显然原子会有无限多种不同的排列方式,但是,由于原子在循环场力作用下,总是自发维持在平衡距离L内的,这就决定各原子在自组织过程中不会胡乱排列,而是自发按照平衡距离L的长短不同,在空间的不同方向上有规律排列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宇宙万物。
youweidong 2013-12-24 15:56
                     导读 )Ge.1B$8h  
3,+)3,N  
导读一 t&T0E.kh*X  
当我们顺应大自然的力量后,电子将会落入核中。这也意味着电子将从此消失。 +VkhM;'"C  
  那么,没有了电子,光是如何产生的?电又如何解释?化学反应又是怎么一回事? m{  .'55  
  没有了电子,万物又是如何生成、运动、变化的? -@X?~4Idz  
对于以上问题,说句实在话当时我心里并没有太多的把握,于是拿起了大学教课书,通过教课书学到了许多知识,也得出了一些肯定、否定的答案。 `9n%Dy<  
  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了电子, Fd*)1FQKT  
  1经典电动力学仍然正确。 U8KB @E  
  2物理学中那些来自于大量实验的经验公式、定律依然有效。 {O9CYP:  
  3没有了电子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大自然。 M>VT$!Lx  
  但是,又不知这些从新原子模型得出的推论是否有道理。于是斗胆把它们写出来,想和大家一起探讨。
youweidong 2013-12-27 08:59
   sy=M#WGS  
导读二   x*Y&s<  
这本书主要是参考教课书编写的,结合教课书去读它,可以帮助大家更容易了解这本书。另外,由于这本书采用了一个新原子模型,也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因此,这里请大家对各种不同观点加以客观、理性的分析、判断。 ZdJwy%  
R5c Ya  
,)e&u1'  
导读三   tfW/Mf  
在分析各自然现象时,本书尝试着用物质自身的原因去说明大自然,即用物质间自然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去解释说明万物的运动、生成、变化。而力图避免把一些物质自身所不具有的力引入书中,或通过增加粒子,预设因子的方法去解决一些理论中出现的问题。 19Xc0ez  
  在分析各种自然现象时主要遵循以下思路 D1o<:jOj  
  ①由微观粒子的各状态(如原子结构、运动状态等)了解其产生的磁场。 o4,fwPkB  
  ②再由磁场分析粒子间自然产生的力。 YjN2 ,Xi  
  ③了解了粒子间的“力”,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物质的自然运动。 Dj}n!M`2I  
  ④了解了粒子间的“力”,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物质的自然生成。 R]O!F)_/'  
  ⑤了解了粒子间“力”的变化,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物质的自然变化。 pXf!8X&y  
  ⑥了解了粒子间的“力”,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物质运动、生成、变化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动态平衡原理”。 y|f`sBMM  
  “动态平衡原理”:由于原子间自发产生的引与斥这二股力量作用总量相等,但是作用方向又正好相反,这就决定原子在分与合这二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中,又总体上保持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因此,物质在循环场力作用下,总是自发的从相对的不稳定状态向相对于内外条件为最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发展的。 ~N2){0 j4  
  读者可以通过这一分析方法去读这本书。另外读者也可以用动态平衡原理去直接分析自然现象,或尝试着用它分析解决身边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youweidong 2014-01-06 18:56
  也许,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新原子模型不但能回答是什么(is)问题,而且能回答怎么样(how)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它还能回答为什么(why)问题。
mang2004 2014-01-06 22:13
多谢楼主。书名是“变化背后 那永恒不变的”吗?是您写的吗? AuuZWd  
很想拜读。
youweidong 2014-01-09 21:53
  也许,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万物的生成、运动、变化都遵循着由内外条件决定的“必然因果关系”。 f_a.BTtNO  
  “可能性”、“偶然性”只会出现在条件中,因为大自然中的事物并不遵循“单一的因果关系”(一个原因只产生一个结果),而是同一原因相对不同的条件,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当原因A产生后,相对1、2、3等不同条件,将会产生A1、A2、A3等不同的结果。 >Y=HP&A<  
  但是,一旦条件确定后,原因A相对条件1,必然产生A1这一个结果。原因A相对条件2必然产生A2这唯一的结果,而绝不会产生其它的结果。 /HbxY  
  根据因果关系,我们可以从已知推到未知,从过去而预见未来,从个别推到全体,因果关系是人类生活常识、经验有效性、可靠性的基石,人类生产、生活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这一基石之上的,同时它还是人类知识体系普遍性、必然性的根据。 ]L#6'|W  
  不过,当休谟从经验论出发,考察因果关系时却得出;1从物质对象的性质中我们不能寻出因果关系。2我们不能从理性推理中得出因果关系。3我们不能从观念的比较中证明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只能来自于经验归纳,但是,由于任何经验归纳都是有限归纳,它只具有很高的或然性,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休谟认为“因果关系”这一观念,只是由于人们观察到一些对象恒常集合,这种集合屡次重复之后,在人的心里产生的习惯性联想。 c6FKpdn%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建立起一个经得起休谟怀疑论评判的“因果论”?
xull127 2014-02-09 16:38
这东西其实就是哲学研究的目标,追求事物的本质和根本规律,也是引导科学前进的关键
youweidong 2014-02-14 00:53
  也许,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会发现,牛顿经典力学是完全正确的,那些来自于大量实验的经验公式、经验定律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 p?(w !O  
  也许,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会发现,大自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而是越往深层次研究越简单。 7OY<*ny  
  也许,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会发现,微观、宏观并不像人们设想的那样,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律。而是宏观、微观都遵循着同一个简单的基本原理。宏观、微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HYmi\`  
  也许,更多的新发现正等着你去发现。也许,更多的发现乐趣正等着你去体验。
肯亞的勇哥 2014-02-14 09:09
在看似混沌底下,寻找最简单的平衡
mywl 2014-02-14 09:09
这是研究哲学还是化学啊?
尤卫东1967 2014-02-17 16:25
  导读四   v$c*3H.seM  
  这本书是按照从微观向宏观逐步推演顺序编写的。如果先不了解原子的自然形成,也就很难理解万物的自然形成。如果跳过光的自然产生这一节,也就很难读懂下一章热力学的内容。 n!=%MgF'*p  
  因此请大家按这一顺序去读这本书,同时也请大家原谅这样编排会导致一些重要话题无法展开。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这本书打算分三部分编写。 EN6a? }5  
  第一部分是关于各自然学科内容的。 !T;*F%G9  
  第二部分主要来自于第一部分,为自然科学在哲学层面上的概括、总结,同时它也是书中自然学科部分的指导思想和认识方法。 4|*b{Ni  
  打算等大家对第一、第二部分的内容有所了解后。或者说,等书中第一、二部的内容经过大家的怀疑批判后,再以网上讨论的方式展开第三部分,那时将会有许多东西想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而第三部分的重点将会放在哲学部分的探讨,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我们能够用相对更好的方法和世界观去分析事物,那么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更加客观、真实、有效的认识。
尤卫东1967 2014-02-19 17:27
  导读四   F F<xsoZJ  
  这本书是按照从微观向宏观逐步推演顺序编写的。如果先不了解原子的自然形成,也就很难理解万物的自然形成。如果跳过光的自然产生这一节,也就很难读懂下一章热力学的内容。 ,FR FH8p  
  因此请大家按这一顺序去读这本书,同时也请大家原谅这样编排会导致一些重要话题无法展开。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这本书打算分三部分编写。 #v!(uuq,  
  第一部分是关于各自然学科内容的。 ^2Sa_.  
  第二部分主要来自于第一部分,为自然科学在哲学层面上的概括、总结,同时它也是书中自然学科部分的指导思想和认识方法。 ;AyE(|U+  
  打算等大家对第一、第二部分的内容有所了解后。或者说,等书中第一、二部的内容经过大家的怀疑批判后,再以网上讨论的方式展开第三部分,那时将会有许多东西想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而第三部分的重点将会放在哲学部分的探讨,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我们能够用相对更好的方法和世界观去分析事物,那么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更加客观、真实、有效的认识。 4a3Xz,[(a  
  可以肯定的说,对于同一个自然现象,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面对这些不同的看法,它们不可能都是对的。面对这些多元的看法,谁又能保证那一个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是不容质疑的?谁又有资格用一个还没有被证实的假说去批评另一个假说?但是,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中,只有一个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本来面目的。
查看本帖完整版本: [-- 变化背后 那永恒不变的一 --] [-- top --]

Copyright © 2005-2025 光行天下 蜀ICP备06003254号-1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