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HA^_^ |
2013-06-05 11:02 |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CODE V建模与仿真
问题与挑战 BMy3tyO 来自遥远天体的波前,在太空中经历了漫长的传播,却在到达地球的最后30微秒因大气湍流的扰动而破坏。大气扰动限制了大型望远镜的分辩率,大气的这一现象通常被称为“视宁度”。因此,地面天文学常被比作“湖底看鸟”。望远镜的口径越大,可以收集越多的光线,但是,如果不进行校正,在超过一定程度后,分辩率则不再提高。 5,pNqXRp 解决方案 ])o{!}QUl\ 1) 天文选址:要求要有最佳的视宁度,山峰位置有利于空气层流动 nuXL{tg6 –高大的山峰还有其它的优势,包括超过空气水汽层的高度,其基本思想就是要透过尽可能少的空气进行观察 3f] ;y<Km 2) 通过改进圆顶的设计,降低由湍流和吸热引起的“圆顶室视宁度” b:D92pH –基本的原则就是,圆顶越小越好,在有些方案中,采用完全可以收回的圆顶 lQ-<T<g 3) 若能将望远镜发射到外太空,则可以完全消除这些影响 =9X1 +x –天文选址的终极方案,成本高昂且体积受限,通勤工作也异常艰难,哈勃太空望远镜是这种方式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0Gc@AG{ 4) 观察波段较长时,扰动的影响正比于λ-6/5,这会带来一些好处 ;~EQS.Qp 5) 后期处理 D]]wJQU2 –可以从散斑图中复原出衍射受限的数据,但要求目标物体足够亮,这就限制了大部分感兴趣的物体 @kqxN\DE 6) 借助自适应光学实时修正波前 !:^q_q4 –拼接或者转向反射镜,配合快速倾斜反射镜,将空气扰动的影响降到最低,需要能够建模这样的系统 L%T(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