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qdesign |
2010-08-30 12:18 |
外资围剿中国LED产业 本土企业在终端领域搏杀
LED,发光二级管。这项重要的电子元器件已成为世界电子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聚集于中国的LED生产商虽数目众多,却只能获得极少的利润。而高居于产业链最顶端的外资企业却“手捧”巨大的”蛋糕”乐此不疲。 /A;!g5Y [SJ*ks,] 利润极少 'Nv*ePz cvvba 60 近年来,LED技术迅速发展,并开始大量应用于城市景观照明、道路照明等,LED照明企业也不断增多,行业年产值迅速膨胀,成为各国振兴经济的重点发展领域。中国的“十城万盏”,美国及欧洲的固态照明计划等,都将LED照明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 bR!*z EBN'u&zX 尽管中国拥有众多的LED生产企业,但他们却并未获得应得的行业利润。因为无论是核心技术芯片还是产业链的顶端,都被众多外资企业所掌控。 p M:lg xW\iME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半导体照明专业委员会主任唐国庆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掌握外延片和芯片等核心技术及制造的企业,占据了整个链条70%的利润。”而在所剩不多的30%利润中,还有20%被芯片封装企业拿走了,只有10%留给了终端应用环节。 HW(cA}$ SXA_P{j&a 其实,2009年开始,中国LED照明市场上,外资企业就“快马加鞭”抢占市场。欧美以及日系照明巨头纷纷推出LED照明新品。其中,日本企业诸如松下、东芝等六大照明巨头在短短几个月内便前后宣布进入LED照明领域,将自身研发的LED照明灯泡推向市场。 e " f/ D?3^>h 不仅如此,价格战也打得热火朝天。据悉,2009年6月,日系夏普向市场投放了一种灯泡式LED灯管,其价格贴近原种类产品的一半。随后,另一只日系强手——东芝照明开始下调价格。松下,三菱也按捺不住,齐步推进LED市场的争夺。至此,日本国内的主要照明厂商全部聚齐。 D
f H>UA +," /z\QO “LED产品原本就不多的终端利润就这样被欧美和日本企业瓜分,而上游产业的利润,中国根本无力竞争。”一位珠三角的LED从业者如是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 xaI+: EnGVp<6R “全中国基本上90%的LED企业都在终端领域搏杀,而外资企业则掌握上游的大部分利润。我们企业一直坚守在利润最薄弱的终端环节,却无力在技术上有所作为。”行业人士无奈地说。 'e;]\<
0z 257pO9] 机会尚存 /=}w%-;/; aoh"<I%]>4 虽有无可回避的技术水平的差异,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国企业只能在产业链低端生存。作为新兴行业的LED,虽然其核心芯片技术被国际巨头所垄断,但是如果国内企业倾力研发,就有可能在掌握核心技术后抢得顶端的利润。 ~P85Or 7 Ld5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末,珠三角地区有1300多家从事LED中下游业务的企业,其中深圳超过900家。但是,具有顶端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却并不多见。据称,中国本土具备LED芯片生产能力的企业仅62家,若加上大规模封装能力的企业,布局产业链中上游的也不过几百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新兴产业方面的研发投入都非常大,一些公司动辄就拿出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 /MB3w m "$*&bC#dE 而全球LED核心技术四巨头——科锐、日亚、欧司朗、飞利浦则大约掌握着70%的利润份额。以科锐为例,科锐全球战略和商业拓展业务副总裁曾坦言:“中国LED照明市场是科锐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科锐已计划将LED产业重点转移到中国,该公司2010年约1.67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中的绝大部分将在中国使用。 c3&;Y0SD I=)u:l c 有预测称,预计到2010年我国LED销售产值将突破1500亿元,这一数据是2008年的两倍,并以每年30%的速度高速增长。上述欧美日本企业正是看中了中国的LED的海量需求。而国内有些企业则由于资金不足挥泪远离研发领域。 rn7eY `r:n[N=Y& 而在国内的潜力企业中有这样一种看法:LED产业的关键问题在于,政府应该预见到掌握核心技术对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如果企业没有能力去研发,那么政府应该扶持其进行技术革新。 CD'.bFO^+T =r=YV-D. 业内人士建议,在产业扶持政策上,政府可参照日本等国家的具体实施细则,对采用LED的企业给予碳排放额度折算后的现金补贴,以促进国内LED照明企业获得合理利润并加大技术生产。 f\}fUg2 c-L1 Bkw 令人兴奋的是,8月份,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简称《意见》),将鼓励国产装备,建立国产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关键设备国产化,并明确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的“六年计划”。 )Fh+6 V(|@6ww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产业研究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意见》的出台当然是好事。但是,核心技术、人才、标准体系及资金的缺失并不能简单依靠《意见》来解决。鼓励措施出台后,应当尽早完善财政补贴等措施,以免打击参与者的积极性。”此外,他说,产品的国标体系以及更为关键的核心人才也需要得以解决。 B'OUT2cgB Pwn3/+"%K (转自:人民网-《国际金融报》孙维晨 2010-08-30 第06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