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光新维度的自成像突破
芬兰坦佩雷大学和法国Kastler-Brossel实验室的光子学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展示了一个具有近两百年历史的光学现象——光自成像,如何应用于圆柱系统。这项研究实现了对光结构的空前控制,为先进光通信系统开辟了巨大潜力。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了一种新型时空对偶性,为连接光学不同领域建立了强有力的类比框架。 AVXX\n\_ 1836年,Henry F. Talbot进行了一项开创性实验,观察到光在无任何透镜或成像光学元件的情况下,经过特定传播距离后自发重现原始图案的现象。这种自成像现象后来被命名为Talbot效应。
2[Z0I4r 近期,来自坦佩雷大学实验量子光学研究组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Kastler Brossel实验室复杂介质光学研究组的光场调控专家展开合作,对圆柱系统中的Talbot效应的自成像现象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这项结合了基础物理发现与光通信实际应用的重要成果,已发表于《自然·光子学》期刊。 {fog<1c
[attachment=131580] PUbaS{J7 利用环形纤芯光纤与相位掩模实现角位置光场广义自成像及其相关轨道角动量的示意图 Yv)Bj 圆柱几何结构中的自成像效应探索 iD>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