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在量子精密测量和暗物质探测领域同时取得重大进
11月18日,中国科大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研究组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的Dmitry Budker教授组合作,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超灵敏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利用该新技术进一步开展了暗物质的实验直接搜寻,实验结果比先前的国际最好水平提升至少5个数量级,并首次突破国际公认最强的宇宙天文学界限。相关研究成果以“Search for axion-like dark matter with spin-based amplifier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Physics》上。 7&>==|gt f8vWN 大量的天文学观测表明,宇宙物质组成中的绝大部分为暗物质,占到了约85%,而我们所熟悉的普通物质只占约15%。但是人们对于暗物质到底是什么,暗物质粒子质量及其性质等,却知之甚少。目前暗物质的热门候选粒子包括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 WIMP)、轴子(axion),暗光子(dark photon)等。为了寻找这些神秘的暗物质粒子,各个国家纷纷布局了一系列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暗物质探测的实验探测计划,譬如DAMPE、PandaX、CDEX、ADMX和CAST等。然而,尽管科学家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目前还没有找到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 P6~&,a 8_h:_7e
[attachment=109716] 6qYK"^+xu 图1.本工作提出的自旋放大器基本原理(左);超灵敏磁场放大效应(右) "NOll:5"( 彭新华研究组利用气态氙和铷原子混合蒸气室,发明了具有超高灵敏度和“桌面式”的新型核自旋量子测量技术,实现了迄今为止国际最佳灵敏度的核自旋磁传感器。该工作报道了一种全新的自旋放大效应:当外界待测磁场的频率接近氙原子的塞曼频率,待测磁场的强度可以被氙原子显著放大至少100倍[如图1左]。这种新的放大机制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机制,具有多方面的突出优势:首先该技术利用激光先极化铷原子蒸气,再利用铷与气态氙原子的自旋交换碰撞,从而将氙原子的核自旋极化。相比传统热极化方法(氙核自旋极化度仅仅为~10-6),本研究利用光极化的方法获得了接近0.3的自旋极化度,远超过传统方法。其次,传统方法采用对氙原子进行外部探测,而本研究通过铷原子与氙原子的随机自旋交换碰撞,就可以将氙原子的信号高灵敏读出,极大的简化了装置体积和复杂度。基于该物理机制,研究人员设计出了第一台磁场量子放大器,并命名为“spin-based amplifier”(“自旋放大器”),该放大器具有超低磁场本底噪声,是极佳的磁场放大设备。进一步,研究人员将这台自旋放大器与团队已发展的原子磁力计相结合,将原子磁力计的磁探测灵敏度提高了100倍,达到fT灵敏度水平(1fT=10-15T)[如图1右]。 f$I$A(0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