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光行天下 -> 光电资讯及信息发布 -> 为解牛顿未解之谜 中国科学家测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 [点此返回论坛查看本帖完整版本] [打印本页]

cyqdesign 2018-08-30 12:59

为解牛顿未解之谜 中国科学家测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

1687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人说这个发现得益于一颗砸到牛顿脑袋上的苹果,也有人说这种说法纯属虚构,但无论如何,牛顿成功地让世界各地的中学课本里多了一个描述万有引力的公式:F=G(m₁m₂)/r2,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 (O N \-*  
\}ujSr#<  
[attachment=86107] F Ty`#*7Ul  
团队成员薛超及同事在研磨球体 华中科技大学供图
Y2 &N#~l*  
万有引力定律认为,大到宇宙天体,小到看不见的粒子,任何物体之间都像苹果和地球之间一样,具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TU&t 1_6  
r@xMb,!H  
定律虽好,要想派上实际用场,还得知道G的值。然而,这个值到底是多少,连牛顿本人都不清楚。 DRo@gYDn  
>-Qg4%m  
300多年来,不少科学家在努力测量G值并让它更精确。 oh '\,zpL  
\(a9rZ9  
就在8月30日凌晨,《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家测量万有引力常数的研究,测出了截至目前最精确的G值。 web =AQ5I4  
:<OInKE>Cx  
卡文迪许的尝试 e!wS"[,  
d9XX^nY.  
G值不明确,万有引力定律就算不上完美。 y)W.xR  
! af35WF  
但是,地球上一般物体的质量太小,引力几乎为零,而宇宙里的天体又太大,难以评估其质量。 <}RU37,W  
$X %GzrN  
于是,在万有引力定律提出后的100多年里,G值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l-yQ3/:  
!8"516!d|p  
1798年,一位名叫卡文迪许的英国科学家,为了测量地球的密度,设计出一个巧妙的扭秤实验。 s D] W/  
*v'&i) J  
他制作了一个轻便而结实的T形框架,并把这个框架倒挂在一根细丝上。如果在T形架的两端施加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细丝就会扭转一个角度。 H!Y`?Rc  
rO% |PRP  
根据T形架扭转的角度,就能测出受力的大小。 //G5lW/*  
+igFIoHTM  
接着,卡文迪许在T形架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小球,再在每个小球的附近各放一个大球。 f[n#Eu}   
p6(n\egR  
为了测定微小的扭转角度,他还在T形架上装了一面小镜子,用一束光射向镜子,经镜子反射后的光射向远处的刻度尺,当镜子与T形架一起发生一个很小的转动时,刻度尺上的光斑会发生较大的移动。 z.g'8#@  
P5ii3a?R  
这样,万有引力的微小作用效果就被放大了。 R1z\b~@"  
5Qp5JMK  
根据这个实验,后人推算出了历史上第一个万有引力常数G值——6.67×10-11N·m2/kg2 `zHtfox!  
k/vE|  
十年十年又十年 H&6 5X  
jNN$/ZWm  
卡文迪许测出了常数值,但科学家们并不满足。 Bv $;yR  
E[J7FgU)<S  
在他们看来,万有引力常数G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基本常数,而G值的测量精度却是所有基本常数中最差的。 ,TD@s$2x  
+MKr.k2  
而G值的精度在天体物理、地球物理、计量学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0X\,!FL  
93%U;0w[Nw  
例如,要想精确回答地球等天体有多重,就要依赖于G值;在自然单位制中,普朗克单位定义式的精度同样受G值测量精度的限制。 NYD#I{h  
)< ~1AL  
怎么让这个数值更精确,是卡文迪许之后的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利用现代技术完善扭秤实验,则是他们提升测量精度的办法。 Cw]Q)rX{  
`LL#Aia  
就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提出后的300年,中国科学家罗俊及其团队加入了这支寻找引力常数的队伍,此后他们几乎每十年会更新一次引力常数的测量精度。 "k\W2,q[  
9)sGnD;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中科技大学罗俊团队开始用扭秤技术精确测量G值。 "4LYqDe  
7ZHM;_ -  
十年后的1999年,他们得到了第一个G值,并被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录用。 65RWaz;|  
3e"_R  
又十年后,2009年,他们发表了新的结果,成为当时采用扭秤周期法得到的最高精度的G值,并且又一次被CODATA收录。 @R>4b  
jRK<FK  
如今,经过又一个十年的沉淀,罗俊团队再次更新了G值。  *5 FSq  
De[!^/f;T  
“3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不断地对完全自制的扭秤系统进行改良和优化设计。”罗俊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yN]^% PYH  
q>w@W:tZ  
在精密测量领域,细节决定成败。光是为了得到一个实验球体,团队成员就手工研磨了近半年时间,最后让这个球的圆度好于0.3微米。 )`Tny]M  
F ]\4<  
不仅如此,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教授杨山清告诉记者,实现相关装置设计及诸多技术细节均需团队成员自己摸索、自主研制,在此过程中,他们研发出一批高精端仪器设备,其中很多仪器已在地球重力场的测量、地质勘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GVZ/`^ndM  
*&>1A A  
《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称,这项实验可谓“精确测量领域卓越工艺的典范”。 ^r^c MksB*  
yNAvXkp  
G的真值仍是未知 ;Gxp'y  
J0w[vrs&]  
为了增加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团队同时使用了两种独立方法——扭秤周期法、扭秤角加速度反馈法,测出了两个不同的G值,相对差别约为0.0045%。 zT0rvz1),M  
gNl@T  
《自然》杂志评论称,通过两种方法测出的G值的相对误差达到了迄今最小。 =PyU9C-@  
0 8vA;6zt  
目前,全世界很多实验小组都在测量G值,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2014年最新收录的14个G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相对差别约在0.05%。 4~4PZ  
VB*$lx X  
尽管数值的差距在缩小,但真值仍是未知。 $k*E^~qT  
InMeD[*^  
“不同小组使用相同或者不同的方法测量的G值在误差范围内不吻合,学界对于这种现象还没有确切的结论。”罗俊说。 nCEt*~t9VE  
:{%6< j  
科学家推测,之所以测出不同的结果,一种概率较大的可能是,实验中可能存在尚未发现或未被正确评估的系统误差,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较大的偏离,另一种概率较低但不能排除的可能是,存在某种新物理机制导致了目前G值的分布。 ofl3G {u  
:*#AJV)  
罗俊告诉记者,要解决目前G值测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国际上测G实验中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也需要国际各个小组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k=:sSz{  
URmx8=q  
“只有当各个小组实验精度提高,趋向给出相同G值的时候,人类才能给出一个万有引力常数G的明确的真值。”罗俊说。(来源:中国科学报)
bairuizheng 2018-09-01 01:15
只有当各个小组实验精度提高,趋向给出相同G值的时候,人类才能给出一个万有引力常数G的明确的真值。
刘明欢聪慧 2018-09-01 06:07
科学家推测,之所以测出不同的结果,一种概率较大的可能是,实验中可能存在尚未发现或未被正确评估的系统误差,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较大的偏离,另一种概率较低但不能排除的可能是,存在某种新物理机制导致了目前G值的分布。
redplum 2018-09-01 07:03
又是一个创新团队
jsdyf 2018-09-01 08:38
世界各地比密度不一样吧,存在差异,近地数值应该有波动吧
sylviaking 2018-09-01 08:40
很厉害
dushunli 2018-09-01 08:55
厉害了
wangjin001x 2018-09-01 10:34
为解牛顿未解之谜 中国科学家测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
maiwudi 2018-09-01 11:25
各地数值有变化
yuzhenzhen 2018-09-01 14:14
中国科技的创新力量!
first 2018-09-01 14:15
定律虽好,要想派上实际用场,还得知道G的值 lV]hjt-L 2  
simoncx 2018-09-01 15:12
厚积而薄发,现在正是厚积的时间! /P<RYA~  
I?lQN$A.E  
加油!因为你们,我们的中国梦实现时间又缩短了距离!
smarttof_myh 2018-09-01 16:06
厉害了,学习这种严谨的科学研究 NYM$0v`0YK  
copland 2018-09-01 18:28
这不是什么创新吧?只能是证实前人的经验吧
climberhua 2018-09-01 19:15
中国科学家测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
daite1978 2018-09-01 20:33
又是一个创新团队
zhoutao 2018-09-01 22:50
为解牛顿未解之谜 中国科学家测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
查看本帖完整版本: [-- 为解牛顿未解之谜 中国科学家测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 --] [-- top --]

Copyright © 2005-2025 光行天下 蜀ICP备06003254号-1 网站统计